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语言运用。(8分) 1.请你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6个字)。...

语言运用。(8分)

1.请你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6个字)。(4分)

瑞典文学院刚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吸引了全球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中国人的热烈关注。在早前的两家著名博彩公司诺奖赔率表上,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分别占据头两名。

2.阅读下面材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请给“微博”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洁,内容充实,不超过40字。(4分)

微博是一种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它通过一种关注机制来分享信息,可单向关注,也可双向关注。微博的内容一般限定为140字,短小精悍,不需长篇大论,门槛较低。微博上的信息是最新实时信息,并且是广播式的,即公开的信息,谁都可以浏览。常州溧阳某局长因不了解微博广播式的特征,发微博与情人约会开房而自曝隐私,已经被停职接受调查。

 

1.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来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新型社交网络平台 【解析】 1. 试题分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根据新闻标题简洁、新颖、醒目的要求,我们要筛选出主要信息,采用“人物(或事物)+干什么(或怎样)”的形式。 考点: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应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它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特征,从而明确概念内涵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的概念+概念本质特征的描述+属概念。 考点: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现代文阅读。(20分)

父亲的大学

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许多年后,当我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父亲彻夜难眠。那天夜里,他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近一下远一下,翻来覆去地仔细看,我知道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狂喜。过了很久,父亲才把通知书还给我,低声说:“收好,不要弄丢了。”

第二天,父亲特地到镇上请来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庆祝我考上大学。然后,他又买了鞭炮香蜡,领着我去村头山冈上坟。在每一个坟前,父亲都严肃地跪下去,然后喃喃自语地说上几句话,看上去很滑稽。不但如此,他还逼我跟着跪下,说我能考上大学是祖先的保佑。

要开学了,父亲送我到县城坐长途汽车。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穿着一件很大的褂子和一条打褶的粗布裤子,下面露出两条黑黑的腿杆子。我上了车,还没有开,父亲就一直站在窗外看着我。遇到走动的人拦住视线,他就不时调整位置,以确保时刻都能看得到我。长途汽车站里面烟尘漫天,稀稀拉拉的人东一堆西一堆,父亲站在那儿孤零零的。

车子发动的时候,父亲赶紧走到车窗前,把手扶在玻璃上对我说:“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这时候,我破天荒地看见父亲红了眼眶,原来父亲也会流泪。当时我正值青春,不愿意跟父亲有过多的感情交流,因此感到很尴尬。我赶紧把头别过去,不去看父亲。

在武汉念大学那四年,每逢寒假,同学们就开始为火车票发愁。每当那时,车站总会有服务到学校,校园的露天广场上就设有车票代售点。我和同乡纷纷结了伴,在寒冷的夜里排着长龙,等待一张回家的车票。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排队买票,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父亲的身影。可是我又那么不情愿承认,我急着想回家,就是因为想念父亲了。

坐完火车,我还要坐汽车,灰头土脸到达我们的小县城后,再换一辆三轮车颠个三十里山路,才到镇上,就能看见蹲在路边抽烟的父亲了。那些年,父亲一直在同一个位置等着我。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在父亲的身后,放着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终于发现我之后,父亲就开始笑。他非常瘦,一笑,满脸的皱纹更加突出。每一次我都问他,到了多久?他也总是说,自己也是刚刚到。说的次数多了,我也就宁愿相信了。

我和父亲摸着黑,沉默不语走大概半个小时,就来到沙河边。冬日里水很浅,船根本靠不了岸,我和父亲就脱得只剩下裤衩,下到刺骨的河水里往前走一段,这才得以上船。站到船上,一阵河风吹来,两条湿腿就像挨着千刀万剐一般。有一回站在船上的我一边哆嗦一边想:来的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扛着自行车过来的。这样一想,眼泪就涌了出来。幸好当时天很黑,父亲和船家都没有发现。那个时候,我宁可对外人说掏心话,也不情愿对父亲表达感情。弃船上岸,两人继续在田野里穿行,夜风中可以闻到草香,我和父亲仍然一路沉默。越接近村庄,狗吠声就越清晰,辛苦了一路,这才总算到家了。

往后的很多年里,父亲把他的孩子们一个个送往远方,又一个个像这样接回家来。然而到最后,孩子们还是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开,去了真正的远方。我的五个弟弟妹妹中,有四个上了大学。也就是说,包括我在内,父亲手里一共出了五个大学生。父亲曾对母亲说,每次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他就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想起他一趟趟跟着伙伴们去学校,又一趟趟返回家的时刻。

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舍得给你一切,连同他的梦想,那么至少他是信任你的。如果他能一路陪伴你到达他梦想的那个地方,而自己只是躲在光环后面默默地注视你,那么,他是异常爱你的。他知道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你的快乐幸福就是他的一切。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这样厚重的一份爱,给那个一直深爱我们的父亲?

                          (摘自米立的《亲爱的,我一直都在》)

1.文章主要写了关于父亲的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至少分析两点)

3.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赏析其表达效果。

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

4.父亲因为家境贫困从小就没有上学,但作者为什么说“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阅读。(13分)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③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④相间。儿怠,则少加槚楚⑤,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绩:刺绣纺织。④轧轧:纺织机的声音。(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授四子书数句(          组绣纺绩之具,陈左右(      

无误,乃                识,即拆去        

2.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解衣以胸温儿背                  蒙辞以军中多务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A、两个“以”字的意思相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不同。

B、两个“以”字的意思相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也相同。

C、两个“以”字的意思不同,两个“方”字的意思相同。

D、两个“以”字的意思不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也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

4.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翻译及诗歌默写。(8分)

1.请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请将下列古诗补充完整。(4分)

                         ,北风江上寒。

②东皋薄暮望,                        

③树树皆秋色,                        

④少壮不努力,                         

 

查看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后面的题。(共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扶:顺着,沿着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请,邀请

C、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D、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全,都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便扶向路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列对课文的解说和判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B、选文在写法上以“桃花”为线索,以空间地点的变化为顺序先写渔人发现桃花林,接着写渔人进入、停留、离开桃花源,最后写渔人再寻桃花源,层次结构非常清楚,可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C、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如梦如幻,这其实是作者一种不满现实的精神寄托。

D、选文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字元亮,一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选文本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后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B、今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大约里氏6.5级左右的地震。成都、乐山,重庆等多地有震感。

C、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

D、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我了解到“大衣哥”朱之文是一个朴实平易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