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

阅读下面的文字。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 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 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 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 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 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 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 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我轻轻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4.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3分)  

5.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40字)(3分)  

 

1.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对奶奶的思念。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结尾互相呼应;(2分)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铺垫。(2分)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1)一个“捧”字,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朴实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奶奶的慈爱和对孙女的疼惜,表达了奶奶希望孙女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因为奶奶的粽子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奶奶的粽子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种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奶奶的粽子包含着浓浓的温暖和关爱,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一:故乡是妈妈手中那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每一根都是我长长的思念,无论走到哪里,那种芳香都会让我沉醉留恋。  示例二:故乡是春雨中静默沉睡的小村庄,青瓦窄巷,是一串柔美的音符,一个倾城的绮梦,一抹浅笑的时光。 评分:共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叙事作品中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某一事物,或是一物,或是某一情感,或是某人物某一活动,一般可根据文题来判断,本文就是如此。第二空前已经基本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概括事例,最后一空要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的答点是多方面,可以先易而难一一作答。阅读全文,注意结尾也提到“歌谣”,即可知文章开头写“歌谣”,首尾照应。“歌谣”内容又与家乡有关,即有引起回乡,引出故事的作用,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第一段将“歌谣”与“家乡”环境写在一起,又有表现家乡美好的用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第一题,结合全文情节内容,体会作者对奶奶的情感,就不难理解“捧”字在表达“我”对奶奶的粽子对奶奶的情感。第二题,首先要点明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不难体会到奶奶的慈爱以及对“我”美好的祝愿。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人物间的情感,不难理解“粽子”凝聚着浓浓的亲情深深的爱,从这个角度自然能体会到“粽子”的美味是亲情之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注意括号中的提示。可以比喻的手法,把家乡比喻美好的事情,比如港湾、摇篮、梦乡,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这些美好事情,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10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面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A.臣请缚一人,王而行人恒然后能改B.或异二者之 者也  

C.吾欲辱之,何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要离刺庆忌也 甚矣,汝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2)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内容理【解析】

1)【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

2)【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____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2)

4.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___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____    _取胜。(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3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此人可见(        

3)遂猖蹶                4)非学无以广才(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三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   B、时先主新野    大泽乡

C、遂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     D臣以当世之事  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

3.有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文中提到学习与那些因素有关?(3分)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2分)

2. “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共3分)

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为4. 39本,远远低于欧美人均16本。然而,多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电子读物的阅读量却在逐年上升,人们普遍“手不释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由此可见,                                       

殊不知,电子化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有着质的区别。电子化阅读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浅阅读”的盛行和阅读的“碎片化”。令人担忧的是,校园也出现了“手不释机”的电子阅读群体,他们被称为“低头族”。他们的阅读浮躁,不求甚解,让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空谈。

可喜的是,许多学校和社区开展了“书香校园”“书香进社区”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们亲近纸质图书,在慢下来、静下来、沉下来中回归经典“深阅读”。

1)联系上下文,请在横线处补写一个总结句,不超过20个字。(1分)

2)某大学为治理校园“低头族”现象,倡议同学们课堂上不要使用手机,课后多读好书。请你为这个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0个字以内。(2分)

 

查看答案

理解性默写(6分)

1)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以                                                     。写出了戍边征夫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

2)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表现词人豪放气概的句子是:                  

                                          

3)“愁”虽然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但中国古诗词中却不乏以各种方式写愁的名篇佳作,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愁文化”。请写出连续完整的诗句:                                                    

4)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描写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6)江山如此多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