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阅读《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便向路,处处志之                      迷,不复得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4.《桃花源记》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3分)

 

1.俨然:很整齐的样子 要:通“邀” 扶:沿着 遂:于是 2.其他人都再次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里去做客,他们都热情地拿出美酒佳肴来款待渔人。带领全家人和村民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过了,于是与山外的人断绝了来往。 3.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1分)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分) 4.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 【解析】 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俨然”“扶”皆为古今异义,“要”是通假字,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如第一句中的“延”和第二句中的“妻子”“绝境”,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黄发垂髫”是借代用法,以特征借代人的身份。先理解“怡然自乐”的意思,再根据文中对桃花源的描写来描述桃花源人们生活自由幸福的情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根据本文中所描写的生活景象,结合当前社会形势,从社会的安定、生活的富足、人格的平等等方面来表述自己的意见。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默写古诗文。(每空1分,共20分)

1.请默写杜甫的《春望》。

2.造化钟神秀,               。(杜甫《望岳》)

3.               ,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

4.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陶渊明《桃花源记》)

5.闭之,则右刻“           ,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魏学洢《核舟记》)

6.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

7.《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是                   

8.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                  ”的豪迈气概。(杜甫《望岳》)

 

查看答案

写作能力考查 (40分)

题目:渴望得到__________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把它写出来吧。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父亲的眼神(11分)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冷冷地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背早已经有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巳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父亲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时至今日,想起父亲的眼神我就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

1.“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2分)

2.“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文中“父亲”用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2分)

3.“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3分

4.“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父亲的眼神”包含了哪些内容?“我”回想起来为什么会感到不安?(4分)

 

查看答案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a“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次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买东西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b“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c“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线中填上适当的词语。(2分)

2.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么又赶紧拭干了泪?(2分)

3.父亲的背影,主要抓住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特点。(3分)

4.亲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蕴涵的情味。(先摘抄,再赏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鸿:                   (2)无案牍之劳形 劳:

(3)可爱者甚蕃 蕃:                   (4) 亭亭净植   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