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感动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慢慢从懵懂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全文不少于600字;
(4)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阅读冯骥才的《小雨入端午》一文,回答后面小题。(20分)
①今日进入端午假日,醒来很早,起身坐在我的“心居”,身闲气舒,意定神足。我这心居,不是斋号,乃是在阳台一角搭个棚屋,屋里屋外栽些花草藤蔓,屋间放置老家的绿茶、好吃的零食、有弹性的藤椅和心爱的木狮铁佛陶罐石砚等。这是一己的私人角落。平日在外边跑累了,回来坐在这里聚聚气力,抑或有什么未了的思考,便到这里舒展一下脑袋里的翅膀。
②今日,我特意在那个木雕花架上挂了几件艳丽五彩的小物件——丝线粽子。这种端午特有的吉祥小品,给花架上青翠又蓬松的蜈蚣草一衬,端午的气息油然而生。其实,过这种古老的节日,不必太刻意表达什么深刻的精神内涵,随性而自然地享受一下传统情味就是了。
③小雨从昨晚就来到我的城市里,此刻依旧未走。雨太小,看不到零零落落的雨点,却见屋外边绿叶被雨点敲得一动一动。
④眼瞧着这优美地悬垂着的丝线粽子,悠悠地想起一件相关的老事:
⑤念小学的时候,每逢端午佳节,都是班上同学们缠丝线粽子的一次热潮。大家先用硬纸叠成小小的粽子壳,然后使五彩丝线一道道缠起来,缠的过程中不断改变颜色,最后缠成一个个五彩纷呈却各不相同的小粽子来。这原本是课堂上老师教的一种节日手工,由于大家喜爱,课间休息时也缠,下课后不回家还缠。丝线粽子最大的魅力是,颜色完全任由自己搭配,所以每个人都想缠出一个特别又好看的丝线粽子,向别人显摆。于是,弄得教室满地都是彩色线头,做卫生可就费劲了,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线头一扫全绕在扫帚上,得使好大劲才能摘干净。
⑥缠粽子的丝线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那时代母亲们在家都做针线,各色丝线家家都有,关键看谁配色好,想法出奇。
⑦我的班上有一个女生,叫徐又芳——那时的孩子名字都是三个字,大概与家族的字辈有关。记得她个子高,短发,衣着很旧,据说她家里穷,家里没有好看的丝线,就从地上拾别人扔的线头来缠,可是她心细手巧,虽然拾的线头很短,但缠出的粽子反而色彩十分复杂和丰富,斑斓又精细,超过了所有的人。我向她借一个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也连连称赞说,这种缠法要每缠一道线换一个颜色,太难了。我说她的线都很短,只能缠一道,因为她的线是从地上拾的。母亲说,这孩子太可怜了,便用一个木线轴缠了各色的丝线,叫我带给她。
⑧要命的是那时我太不懂事。丰子恺说:“孩子的目光是直线的。”其实孩子的一切都是直线的。转天我到班上,把线轴给她,真心对她说:“我母亲说你太可怜了,叫我把这线给你。”
⑨我以为她会高兴,谁料她脸色立刻变得很不好看,只说一句:“我不要!”似乎很生气,转身就走,从此便不大搭理我了,一直到小学毕业各自东西,以后再没有见到她。这个带着对我的误解却无法接受我歉意的女孩如今在哪里?
⑩我当时不明白她何以会那样气愤,后来明白了:别人的自尊是决不能伤害的。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伤人自尊,那会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⑪这事过了差不多六十年。虽然平时不会记起,但每逢端午悬挂丝线粽子时都会想起来。原来它深深地记在我的端午的情结里,一年一度提醒着我。
⑫写到此处,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外边的朱花碧草像洗过澡一样鲜亮。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4分)
2.简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3.情结,指深藏萦绕心底的感情。结合文章,说说作者“端午的情结”具体指什么。(3分)
4.当年“我”送徐又芳丝线原本是善意的举动,且“真心”对她说话的,为什么却对她造成了伤害?(4分)
5.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再现当年送徐又芳丝线的情景,为了让徐又芳能欣然接受,请为文中的“我”设计一段得体的话。(5分)
阅读朱佩娴的《“善的友爱”更持久》一文,回答后面小题。(10分)
①一位哲人曾把友爱分为三种:“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善的友爱”。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互相友爱,主要出于三种原因:一是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这就是“有用的友爱”;二是对方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比如人们愿意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这个人能够带来快乐,这就是“快乐的友爱”;三是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对方好而形成的友爱,这就是“善的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友善就是“善的友爱”,它源自人们对善的追求,传递的是平等、尊重和互助。
②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善的友爱”比“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更值得倡导。有用或快乐都很难持久:当一方不再能为另一方带来好处或快乐时,这种友爱就容易破裂。而“善的友爱”是基于希望对方好的利他精神,这种精神基于理性认知和自觉,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持久、稳定的友好关系。因此,“善的友爱”更稳定、更持久,更值得人们去追求。
③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就“路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亲人,我会扶吗?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客户,我会扶吗?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扶”。因为扶亲人是亲情使然,扶客户可能会带来好处。但是,如果跌倒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会扶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就纠结了。因为有“扶路人反被讹”的案例在先,人们就会想:扶他不一定会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和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毫不犹豫帮扶的人,一定有利他精神在作支撑。在这里,选择“扶”不是期望从陌生人身上得到某种好处,而是基于为他人好的“善的友爱”。只有这种友善成为扶者与被扶者的一种共识,互信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系。
④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友善引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寻求真挚的道德情感,在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利益的同时造福他人与社会。基于“善的友爱”,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家庭背景、文化习惯、成长经历甚至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走到一起,共同工作和生活;基于“善的友爱”,人们才不仅“各扫自家门前雪”,而且会“管他人瓦上霜”;基于“善的友爱”,经济社会生活才不只是“有用无用”的考量和利益交换,更是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互助共赢,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促进他人利益的增加。在社会意识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用“善的友爱”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形成人与人联系的纽带,用“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善的原因所在。
⑤歌曲《爱的奉献》这样唱道: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反映了人们的期望,道出了爱的力量,抑或说“善的友爱”的力量。对这种“善的友爱”,我们应当珍视,更应当践行。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来)(3分)
2.第②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给文章第②段补充一个有关“善的友爱”的事实论据。(4分)
阅读汪宗俊《揭开冬虫夏草之谜》,回答后面小题。(10分)
①您见过冬虫夏草么?它的形态异常奇特,既像动物又像植物。说它是植物吧!它的根部分明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说它是动物吧!在虫的头部却长出了一株小草,每逢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此草迅速生长钻出地面。尽管它没有繁茂的枝叶,也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而只是一根紫红死的小棒,却能亭亭玉立在崇山峻岭的植物群落之中,迎风招展,楚楚动人,这样为它传奇式的身世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医药学家为了揭开冬虫夏草之谜,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行实地考察与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它竟是一桩“真菌杀虫、冒名顶替的谋杀案”,通过缜密取证侦破,做出了公判。
③原来,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四五千米的高山雪线和峡谷地带,昼夜温差大、冰冻时间长,生活着一种抵御严寒极强的昆虫,名叫虫蝙蝠蛾。它的身上长满花斑,乍看酷似美丽的蝴蝶,每逢春暖花开季节,它们翩翩起舞,寻找配偶,雌蛾产卵土中后悄然死去。虫卵经过一个月左右,蜕皮变成幼虫,为了取食和活动的需要营造了深约20厘米的隧道,以后长得又白又胖地在冰土层中越冬。此时一种真菌的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飞扬,纷纷撒落在地上,随雨水渗至土中。一旦遇到蛰居在地下过冬的蝙蝠蛾幼虫,便施展出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战术,进入虫体,吸取营养,萌发菌丝,过着悠然自得的寄生生活。而幼虫则被折磨得烦躁不安,死去活来,拼命用头部向上顶,企图挣扎解脱出来,但离地面3-4厘米处就一命呜呼了。然而,寄生菌继续繁衍生息,翌年春末夏初,从表面看一条幼虫像老蚕,实际上它们早已被蚕食殆尽,只剩下一具具可怜的躯壳。隐藏在里面的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但这根微型金箍棒仅有4-11厘米长,上部稍膨大,呈椭圆形,显紫红色,且长出一些小球体,里面多长着更多的小孙悟空,即真菌的子囊孢子,待它们成熟后,又继续祖辈的衣钵,代代相传,繁衍子孙,这样便不断地产生冬虫夏草。
④冬虫夏草的变化是这样奇特,其神奇的功效也非常之多,它不但对人体各种脏器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还具有某些直接抗病功能。早在1757年的《本草从新》中就有“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的记载。
⑤冬虫夏草这一奇特的高原精灵因功效卓著,而采集又特别困难,所以愈觉珍贵,身价百倍。素有“药中黄金”、“天下第一草”的美称。
1.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冬虫夏草的“奇特”。(3分)
2.“隐藏在里面的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这句话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3.清代药物学著作《本草从新》中说:冬虫夏草若夏天不摘取,到冬天又会变成虫。读完本文后,你觉得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3分)
阅读《旧唐书·孝友传·崔衍》(节选),回答后面小题。(14分)
崔衍,左丞相伦之子。继母李氏,不慈于衍。衍时为富平尉,伦使于吐蕃,久方归,李氏衣弊①衣以见伦。伦问其故,李氏称:“自伦使于蕃中,衍不给衣食。”伦大怒,召衍责诟②,命仆隶拉于地,袒其背,将鞭之。伦弟殷,闻之趋③往,以身蔽衍,杖不得下。因大言曰:“衍每月俸钱,皆送嫂处,殷所具知,何忍乃言衍不给衣食!”伦怒乃解。及伦卒,衍事李氏益谨。
后历苏、虢④二州刺史。虢居陕、华二州之间,而税重数倍。衍乃上陈人困,曰:“臣所治多是山田,且当邮传冲要,属岁不登⑤,颇甚流离。旧额赋租,特望蠲⑥减。”帝乃令减虢州青苗钱⑦。居宣州十年,颇勤俭,府库盈溢。及穆赞代衍,宣州岁馑⑧,遂以钱四十二万贯代百姓税,故宣州人不至流散。
【注】①弊:破旧。②责诟:责骂。③趋:快走。④虢(gu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⑤属岁不登:连续多年欠收。⑥蠲(juān):除去,免除,减免。⑦青苗钱:唐代赋税名。⑧馑(jǐn):荒年。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伦使于吐蕃,久方归 ( ) ②袒其背,将鞭之( )
③伦问其故 ( ) ④及伦卒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例句:伦弟殷,闻之趋往,以身蔽衍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D.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故 宣 州 人 不 至 流 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 分)
⑴宣州岁馑,遂以钱四十二万贯代百姓税。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崔衍是怎样的一个人。(2 分)
阅读欧阳修的《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①,回答后面小题。(6分)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②。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③。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作者曾在洛阳做过官,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朋友。早春时候,他正在南方去的路上(南征),写了这首诗,寄给他在洛阳(洛中)的朋友们。②赊:遥远。③槎(chá):植物,一说木筏。
1.诗中表现“早”春气息的景物有哪些?(2分)
2.这首诗中,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联?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