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微博到微信(11分)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

从微博到微信(11分)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A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B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10年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文章开头从最近“两条消息”写起有哪些作用?(3分)

2.根据第⑥段内容,回答问题。(6分)

(1)A句“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B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3.第⑦节说一些政府将“微博”当成“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是因为其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1.(3分)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1)不能删,“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薄的粉丝数量,之后数量还会变化,如果去掉表示之后粉丝数量无变化,和事实不符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作比较,拿微薄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3. 微博是“大众化”的媒体,可以公开发布信息(1分);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开篇引用的作用的能力。说明文开头引用的作用有二:(1)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这一知识点,这是说明文必考的考点,回答这类型的问题首先要表态,回答能或不能;然后再定性,如:“比较、几乎”表程度,“大约、左右、可能”表估计等等;最后再写结论,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按步骤答题得分率会比较高。 小题(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作比较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本句话拿微薄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结合文段6,比较微博与微信,就能总结出微薄的特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于令仪赠盗(12分)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1),长厚不忤物(2),晚年家颇裕。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1)市井:做买卖。(2)忤(wǔ)物:与人不合,触犯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邻子也(         )           ②何苦而盗邪(           ) 

③夜十千以归 (            )   为良民(           )

2.下列句中的“以”与“夜负十千以归”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  B、卷石底以出  C、全石以为底  D、以其境过清

3.翻译句子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于令仪让盗留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5.这个故事表现了于令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2分)

 

查看答案

渭川田家(4分)(唐)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①。

【注释】①荆扉:柴门。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句展现的画面。(2分)

2.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14分)

1.登长城  (2分)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幅对联提到了有关长城的故事____________(2分)

2.品名著(9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为_______A____,也不因为___B________——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默写A、B两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_______(国籍)小说____________(作者),这是书中主人公保尔对生命的诠释。(2分)

(3)主人公是在_________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1分)

(4)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2分)

(5)保尔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颂祖国(3分)

   纪念长征胜利,班级准备开展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晚会,由你担任主持人,现请你为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开场白: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⑴为了给百姓创立更为优良的就医环境,卫生部准备在全国推广“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⑵所谓“先诊疗后结算”,是指患者在门诊诊疗时,先缴纳押金,统一待本次所有诊疗结束后再去结账。⑶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间可节省大约20%以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诗歌默写。(6分)

(1)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5)《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角度写早春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