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2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

(12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之。

李牧至,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②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令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败不胜,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③,破东胡,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便宜:指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方法或建议。②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③  襜褴,少数民族名,下文“东胡”“林胡”亦同。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数千人委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扶苏数谏故               B.固怪之矣

C土砾凸者为丘               D.祭尉首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 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 ,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赵王李牧                                           

                          林胡                   

4.请把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1.C 2.A 3.①责备 ②旧有的,原来的 ③答应 ④使……投降 4.(1)(2分)可是匈奴人认为李牧胆小害怕,即使赵国的守边官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帅太胆小了。(得分点“然”、“以为”、 “虽”、语句通顺。) (2)(2分)(赵王)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得分点补主语、“杜”、“固”语句通顺。) 【解析】 1. 试题分析:“以数千人委之”的“以”:把,的。A句中的“以”通“已”,已经。B中的“以”把。C中的“以”指示代词,D中的“以”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A.文中无"抚慰边民"的意思。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降”的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然”、“以为”、 “虽”的意思,2句中“杜”、“固”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面语段概括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的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成语是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B.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C.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成语。             D.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格列佛游记》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格列佛游记》全书共四个部分,写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旅行经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法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B.《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在绳子上跳舞的技术来选拔官员的。

C.《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格列佛游记》描写大人国的党派之争,大人国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实际是挖苦英国两党之争。

D.《格列佛游记》中写在慧骃国,人形动物“耶胡”是理性的载体,而马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查看答案

根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生意”是中国盆景的灵魂。庭院里,案头间,一盆小景朝夕相伴。稍近之,清心洁虑;细玩之,荡气回肠。当勃勃生机迎面扑来时,让人们在不经意中传达天地“活”意,感受造化神奇。一片假山,一段枯木,几支虬曲的干,一抹似有若无的青苔,再加几片柔嫩娇媚的细叶,就能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生机。

A让人们在不经意中领略天地“活”意     B人们在不经意中传达天地“活”意

C让人们传达在不经意中天地“活”意     D人们在不经意中领略天地“活”意

 

查看答案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急湍箭,猛浪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A.甚:超过                    B.奔马

C.背负                    D.轩邈比高远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陶渊明一生傲骨嶙峋,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栩栩如生的交响乐。

C.已成为著名作家的他,万没想到当时的信笔涂鸦之作,竟然能获得读者的赞赏。

D.半个月过去了,风平浪静,然而老赵心里的愁闷却与日俱增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