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

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

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

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有删改)

1. 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2. 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2分)

 

1.(2分)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追求成长的结果。(成功是成长的自然结果。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评分标准:如答括号内的内容,任何一句,1分。 2.(2分)首先列举方仲永没能成长故未能持续成功的反面例子,紧接着列举居里夫人重视成长持续成功的正面例子,一反一正,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得出“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评分标准:共4点,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要注意本文标题并不是论点,标题中没有表达作者的观点,标题只是中心议题,作者围绕这个议题分析问题讲道理,在最后一段归纳问题时才总结得了同论点即最后一段的第一句。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所问是指“论证的思路”。“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的一生能交多少朋友

①许多人都希望一生能交更多的朋友。但是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好友圈子不是想有多大就有多大,因为人的交友能力是有极限的。

②罗宾·邓巴是牛津大学研究认知与进化的人类学家。1992年,他根据自己对灵长类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名的“社会脑假说”。假说认为,与其他动物相比,灵长类似乎选择了一条特异独行的演化策略: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中彼此协助。而在这种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灵长类个体需要与种群内的每个其他个体建立起某种长期的“社交关系”。而负责处理复杂与抽象思维的新大脑皮质在整个大脑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个体能处理的“稳定人际关系”就越多,于是平均种群就越庞大。邓巴一共收集了38种灵长类的数据,狒狒的平均种群大小不过50上下,这意味着狒狒的新大脑皮质只足以让它维持50个互动频繁的“猴脉”。

③而人类的种群大小则是多少呢?邓巴估算的结果是148。这就是名的“邓巴数”: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村平均人数约150。108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统计出的英格兰村落平均居民数——约150。邓巴先前的研究显示,人的大脑新皮质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好友圈子不会超过150人,对于超过这个数量的人,人们顶多能记住一些人的相貌和名字,但对对方的了解却极为有限,也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双方关系。

④通过社交网站能扩大社交范围吗?2008年,Facebook(社交网络服务网站)统计了用户平均的朋友数—你猜是多少,130上下,依然十分靠近邓巴数。可见虽然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新大脑皮质倒没有随之飞跃发展。(有删改)

1.第②段中加点词“相对”有何表达效果?(2分)

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查看答案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用象牙、玉石或竹片制成,可以在上面记事。

阅读上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具体分析“天山万笏耸琼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2分)

答:                                                                      

2.体会“我与山灵相对笑”中“笑”的含义,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查看答案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

1.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A.吾祖死                    B.积今六十岁矣 

C.每假借藏书之家              D.苛政猛虎也

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桓公自莒于齐  反:          ②君若宥之       

③请          生:         鲍叔之言   如: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故事,出自斯威夫特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这个故事巧妙地抨击了当时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

B.《水浒传》鲁智深为帮助金家父女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旁边的李忠也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银两够了,将那二两银子丢还给他。

C.《西游记》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神通广大,能七十二变;他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他勇敢机智,百折不挠,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深受读者的喜爱。

D.《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迷路后,曾经用一根风筝线探路。

后来,汤姆在无意中发现了光亮,最终两人循着光亮一起走出了困境。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