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文章③④两段描绘了社会中一类卑微的母亲,她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请概括。

2.文章第①段 “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3分)

3.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3分)

4.从修辞角度品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2分)

5.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卑微的母亲”?(3分)

 

1.为了子女,谦卑而勤奋地工作,遭到不公正待遇却要忍气吞声、委屈求全。 2.外貌描写,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3.身份低微,收入微薄,地位低下。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5.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平凡而卑微的母亲,她们生活在社会底层,靠辛勤劳动维持生计、抚育儿女,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她们的母爱一样的崇高、伟大。 【解析】 1. 试题分析:概括事件主要内容,可以从叙述的要素入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结果,抓住最主要的情节即故事核心,就可以很好的做出概括了。平时训练的时候注意概括的语言。根据内容,可以这样的思路概括:讲的是谁?——母亲,为什么不是主管?因为文章讲的是哪些卑微的母亲;母亲做什么?——被训斥。有了这个主干,内容概括就简单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一般的方法是:描写了人物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写出了这个人物什么?表现出人物什么心里特点或者性格特点。通过具体的语句和描写的内容来揣摩人物,多进行这个方面的体会和分析,总结出经验来,做题就简单了。描写人物的头发、身材、面容、衣着属于外貌描写,而对通过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母亲生活贫穷、地位地位,但是爱干净,不自弃,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对文题的理解,必须在通读全文、理解主旨的基础之上进行提炼,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题,有事可以直达文章的中心。平时阅读多注意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卑微字面上的意思是:卑贱微小,地位低下,结合文中的叙述,三位母亲都具有生活在艰苦之中、社会的底层,被人瞧不起等特点,这样就可以做出理解。 考点:理解题目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对句子形式的评价主要是从:炼词、修辞、句式等方面进行,可以逐一进行分析,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的具体作用,多做专题训练并善于总结要求从修辞角度,首先找出是什么修辞,很明显是比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融在一起的笑容比作一个磁场,加上比喻的表达作用是:使句意表达生动形象,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文中写了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都是和母亲有关的,通过这些,实际上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11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为:筑      复:又       敛:征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齐之辞者也                  相似,其实味不同             

君不                      筑台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

3.甲文中晏子运用           的故事反击楚王,乙文则反映晏子具有             的思想。(2分)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3分)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2分)

2.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都属送别诗,但表达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7分)

1.网络学习(2分)

李亮同学利用网络预习长城专题时搜索到一幅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李亮想知道这幅对联提到的两个有关长城的故事,我的答案是:                          

2.放飞梦想(5分)

随着“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八年级(2)班决定开展一次“放飞梦想”的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或结束语。(3分)

②假如你们小组的任务是收集有关梦想的资料,请帮小组拟定活动步骤。(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5分)

他二十来岁的人,个子很大很高。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侯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以拉洋车为生……

1.这段文字,出自          所著的《             》。文中主人公的最大愿望是什么?(3分)

2.名著《红岩》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请你写出印象最深的两位。(2分)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修改画线病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现代工业社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多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二氧化碳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玻璃罩”,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向外层空间无法发散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A.修改:外层空间无法接受到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

B.修改:使外层空间无法接受到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

C.修改: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

D.修改:使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