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15分) 故乡红叶 凸 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

阅读下面的文章(15分)

故乡红叶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3分)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4分)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5分)

 

1.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2.①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2分)②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2分) 3.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2分)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2分) 4.“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谈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3分)“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句段作用题;首先回归语境,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并用了对比的手法;结构上,先判断句子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可以分析出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重点在于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最后组织语言。另外问题中有具体原因,因此答题时需要具体表述。第一句的上文说的是此时正是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揣摩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叶的被遗忘;第二句的上文有提到作者要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的矛盾心理,接着到自己不“终究不忍”,再到下文中“父亲一天天的老去”,联系本句中父亲“弯曲的身影”,感受到作者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象征意义需要将故乡的红叶和作者写的故乡的像父亲一样的山里人联系起来(文章最后一句提示明显)即可;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标题的作用回答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从各种描写方面分析。中心题的分析,读出作者对父亲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注意需要具体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③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溪行  (          )                    (2)渔人甚之(         )

(3)亦雅咏不(        )                    (4)颖脱不(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为乡邻所贵           B.悉外人      晏

C.武陵人捕鱼业       乡邻之所贵           D.环堵萧      并怡自乐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2分)

(1)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2)或 载 酒 肴 而 往

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6 分)

〔清〕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1. 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2 分)

2. 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 分)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10分)

(1)晓战随金鼓,             。    

(2)               ,却话巴山夜雨时。

(3)独学而无友,                 

(4)山重水复疑无路,              

(5)为川者决之使导,         。    

(6)                 ,正是河豚欲上时。

(7)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7分)

1.下列关于《朝花夕拾》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惜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C.《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j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割析“老莱娱亲”和“享B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2.在《简·爱》阅读交流中,很多同学讨论到某些章节时,却意外发现有所不同。下面两种译本,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你联系小说相关章节,并结合简爱个性,发表你的看法。(4分)

版本一: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祝庆英译)

版本二: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是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黄源源译)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8分)

为了感受汉字的魅力,学校举行“我爱汉字”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探源释义]汉字很有趣。老师提供了《辞海》中“集”字“佳”部的注释:“佳:短尾鸟”。请你解释《诗经》“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一句中“集”的意思。(2分)

 

2.活动二:[妙联拾珠]对联很精妙。老师将一副对联“石潭白鱼_____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   )(3分)

A.自         B.相         C.急          D.少

3.活动三:[唇枪舌战]辩论很精彩。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汉字正面临危机。请你就“电子产品是不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一辩题,代表反方发表观点,并陈述理由。(3分)

正方:我方的观点是电子产品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在没有键盘输入的时代,用笔写字可以强化人们的记忆,而如今键盘输入则让人们可以在多个候选的编码中选择所需的字,削弱了人们的书写能力,以致出现了“提笔忘字”现象。

反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