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国家大剧院》,完成后面问题。(共11分)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外观像一个...

阅读《国家大剧院》,完成后面问题。(共11分)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外观像一个倒扣的半边蛋壳,壳体表面由2万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组成,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每当夜幕降临,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呈现出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从紧邻长安街的北入口步入大剧院,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是现代设计的点缀艺术。

再往内走,就到了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的开阔空间——公共大厅。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北京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含中国传统审美意趣。

穿过大厅,终于看到了国家大剧院的主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功能不同,主色调和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

歌剧院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垂直而下,隐隐透出淡黄色。近看,“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这给歌剧院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神秘的面纱。

音乐厅的银灰色调从厅的外墙一直延续到室内,灯光打在沙丘般凹凸起伏的墙面上,光影交错,墙体的柔和感与天花板的壮丽雕塑感形成强烈对比,使音乐厅显得清新而高雅。

上演京剧和话剧的戏剧场虽然不算大,但场内墙壁上的紫色、暗红、橘色、黄色的竖条纹规则相见,使戏剧场显示出沉静中见跳跃的美感。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壁纸竟是由浙江丝绸经过防火处理后织成的。

信步国家大剧院,你会看到处处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处处都洋溢着科技与艺术的浓郁气息。在不知不觉间,你的情绪就会被带向另一个故事场景……

1.文章说明了国家大剧院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2.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由                   顺序来介绍国家大剧院的。(3分)

3.请从文中提取相关短语,概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各自的主要建筑风格。(3分)

“歌剧院”的主要建筑风格是:                 

“音乐厅”的主要建筑风格是:                

“戏剧场”的主要建筑风格是:                 

4.文章首段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你会看到处处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处处都洋溢着科技与艺术的浓郁气息。(2分) 2.外、内、空间 (3分) 3.依次:朦胧而神秘、清新而高雅、沉静中见跳跃(3分) 4.打比方(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国家大剧院壳体表面的“蘑菇灯”使大剧院呈现出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的特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事物区别于某一事物的标志,也是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学生可观察题目,或在首段中找,也可抓关键句。这里找出“你会看到处处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处处都洋溢着科技与艺术的浓郁气息。”原句即可。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说明文解说事物要言之有序,说明顺序的考查是说明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此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的把握能力,学生答题时,一般这样表述:本文用了……说明顺序,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学生理解。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特征即可。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如: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国家大剧院壳体表面的“蘑菇灯”使大剧院呈现出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的特点。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5分)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无敢:不要。②筹策:计策。③子房:张良的字。

1.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羽仁而人(             ②皆当行(   

③不粮道(                    之以为饵(   

⑵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句:吾能用之

A.望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B.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C.渔人甚异(《桃花源记》)        D.予尝求古仁人心(《岳阳楼记》)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试根据选文概括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2 分)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6分)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分析诗歌第一句中“悠悠”的表达效果。(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一句。(4分)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4分)

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诗海撷趣】阅读诗句,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规律。(2分)

[诗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CCTV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黄山解说词)

[我的解释]                                                             

 

2.【实践探究】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的消息。学了《气象物候》专题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2分)

 

查看答案

阅读(5分)

忽然我的眼前暗了起来,但是当时觉得这和头顶上飞来一片云的情形大不相同。我转过身来却发现头上有一个不透明的大东西遮住了太阳,它正朝着岛飞来;看起来它大约有两英里高,把太阳遮了六七分钟……

⑴这段文字出自英国作家             的讽刺杰作《格列佛游记》。文中“不透明的大东西”指的是             (2分)

⑵该国国王镇压人民叛乱的方法有哪两种?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默写 (每空1分,共9分)

①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

                      ,单于夜遁逃 。( 卢纶《塞下曲》)

④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诗经  关雎》)

蒹葭凄凄,            。所谓伊人,                 (《诗经  蒹葭》)

⑥经纶世务者,                           (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