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与外人间隔。

A.要:同“邀”,邀请                  B.咸:都 

C.绝境:无路可走的地方                D.遂:于是

 

C 【解析】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根据语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判断正误。C“绝境”根据文意应该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结合文意,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看不见的指挥棒:指隐形的用于指挥乐曲协调演奏的小棒。(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B.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只有桂林山水。(杨朔《画山绣水》)

泛滥:突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之多,带有赞叹之情。

C.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鲁迅《故乡》)

崇拜偶像:指闰土不切实际盲目崇拜那些神灵。

D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思,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罗家伦《学问与智慧》)

放射性:指“智慧”能影响“知识”,使“知识”由死变活,由书本到运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污(hoù 生意然(ànɡ) B.据(jié) 分道扬(biāo)

C.焦(cào) 鄙夷不(xiè) D.藏(zhù) 无可何(nài)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品尝过多少人生百味,妈妈的一碗热汤,同学递来的一方手帕,花儿的芬芳,泛舟书海的苦乐,“千里共婵娟”的情怀……带给我们无数感动。请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姥姥的端午(12分)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第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3分)

3.说说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3分)

4.文章为什么以“姥姥的端午”为题?(4分)

 

查看答案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请说说第①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

2.第②段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3.第④段中“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句中的“真”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