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12分) ①古时候,有个富人要出远门。出发前,他叫来三个仆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12分)

①古时候,有个富人要出远门。出发前,他叫来三个仆人,分别给了他们500两白银,让他们自行支配。富人走后,其中两个人用这些钱进行投资经营,第三个人却把白银保存起来。后来,富人成了皇帝。他找来三个仆人,询问500两白银的支配情况。第一个仆人在原有基础上又挣了500两白银。皇帝说:“做得好!你已证明了自己的才能,我任命你为知府。”第二个人也使其财富增加200两,于是被任命为知县。而第三个仆人,当他把那原有的500两白银呈现给皇帝时,皇帝将他赶了出去。

②这个故事必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只有努力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③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机遇,让生活得到改善”。确实,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收获多少,但可以决定自己去付出多少。到底是满足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现状,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它生长、翻倍,也同样取决于你自己。

④争取机遇过程的本身就是对风险的挑战。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时,通常都不知道结果怎样,我们一些人在工作中怕犯错误,尽量避免自己作决定,更愿意服从命令,导致工作缺乏创意,失去了机遇。没有冒险就没有机遇,在当今社会,大的突破往往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史蒂芬·莱因史密斯博士是研究领导学的前沿专家,他认为:“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汇集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去发现答案的。”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靠集体智慧的创新来实现的,这就需要一个能“找出答案”的团队。

⑤“利乐包”是一个生产牛奶、果汁等液体包装盒的大公司,其2010年的收益接近100亿欧元。1943年,当一个年轻的瑞典科学家看着妻子把肉灌入肠衣的时候,不禁这样想:“是否可以发明一个系统,将所有液体用纸盒包装起来?”他是一个有增值“500两白银”点子的科学家,但他不是投资商。他的同伴——化学家沃伦伯格、工程师哲朗德、销售经理托鲁德,在长期的反复试验与失败后将这个点子转化成了适应市场的产品。有了好点子,再有一批去做、去行动的人,“利乐包”终于在全球取得成功。

⑥很多人认为,成功需要天赋,更需要有好的机遇。其实不然,许多人的机遇是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梅兰芳挑战自我,练就了流动如水的双眼,终成著名京剧大师;袁隆平敢于创新,培育了饱满如珠的水稻,终成“杂交水稻之父”;                                 

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应该抓住人生的每一个出发点,把握住每时每刻,创造一个充实的自我,怀着火热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走过漫漫人生路,尽情地拥抱生活,从而寻找生命的乐趣和意义。                                                          

1.请找出本文表达的中心论点。(2分)

2.选文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在选文第⑥段结尾画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3分)

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1.只有努力去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2分) 2.举例论证(1分)作用:用“利乐包在全球取得成功”的具体事实论证“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靠团队集体智慧来实现的”,使论证真实更有说服力。(2分) 3.示例:比尔·盖茨敢于挑战,创造了堆积如山的财富,终成世界首富。(3分) 4.开头用一个故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只有努力去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1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摆事实)进行论证(1分),最后得出结论并发出号召(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在第一题讲故事议论以后即在第二段提出了论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本段举“利乐包”公司的事例,是举例论证,所说明的问题根据上段最后一句内容来概括。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仔细分析文段中几个事例的特点,根据“许多人的机遇是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一句的意思,再举一个自己创造机遇走向成功的名人之例。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按这三个步骤来分析本文章,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点明作者使用的方法,梳理作者论证的思路。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 (16分)

勾践宴群臣,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东海之神会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出,鳖延颈而笑。夔②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⑤,而走范蠡⑥,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注】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⑥范蠡:越国大夫,功臣,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则久已矣(     暮冥冥(     介鳞之     而忧尔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__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                               

(3)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__                              

3.说话要讲究语言技巧。文中大夫子余怎样运用语言使越王勾践默然的?(2分)

4.韩愈曾讽刺过假伯乐一类的人,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历史知识加以辩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虞美人①》词。(8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一般认为,《虞美人》是词人入宋做俘虏的第二年(977)或第三年(978)正月所写。

1.这首词是          (朝代)时词人          (人名)所作。(2分)

2.词的上阕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和“          ”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词人写这些意象的作用是

                                                            (3分)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来为人所称颂,试作简要赏析。我们所学该词人的“                   ”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经典名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1)右图是名著              改编的同名电影剧照,仔细观察后,简要说说画面所展示的情节                           。(20字以内)

满分5 manfen5.com

(2)作者写妇女怎样和俗人、文盲联合起来反对取消日常的语言,是用          的手法讽刺、批评英国的               政策,(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4分)

(1)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2分)

(2)各写一个与物候有关的成语及谚语。                               

 

查看答案

默写诗文名句。(错、漏、添、倒一字该题均不得分) (9分)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⑧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 (范仲淹《岳阳楼记》)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