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6分)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6分)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⑧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⑨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⑩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本文题目是“向生命鞠躬”,你认为文章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2.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入手,品评赏析第⑦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4.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的变化。(2分)

____________→对蚂蚱求生的毅力感到惊讶→______________→向生命鞠躬

5.文章结尾写到:“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你怎样理解文中“鞠躬”一词的含义?(3分)

6.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3分)

 

1.文章以此为题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这般景物描写渲染了初冬的山上萧瑟、冷清的氛围,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更加突出了蚂蚱求生的不易,让人震撼。 3.这句话是对蚂蚱为了求生,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使草秸退出它身体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它对活着的渴求及坚强的毅力,表现了生命的伟大。 4.轻视它,认为它是害虫 被强烈震撼 5.“鞠躬”既是作者对孱弱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毅力的敬佩;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也包含着对自己伤害生命的愧疚、自责;更是对蚂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自己及儿子的感激。(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6.不完全赞同。蚂蚱是害虫,这是人类从自身考虑对它的界定,有其合理性,但是任何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权利,我们应当尊重、敬畏生命,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无限的生机,特别是蚂蚱对生的渴求对作者及儿子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这里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景物描写渲染了初冬的山上萧瑟、冷清的氛围,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更加突出了蚂蚱求生的不易,让人震撼。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表达作用。这里对蚂蚱为了求生,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使草秸退出它身体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它对活着的渴求及坚强的毅力,表现了生命的伟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这里能总结出由轻视到被震撼这一过程即可。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学生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1)词的意思或内容。(2)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这里“鞠躬”既是作者对孱弱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毅力的敬佩;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也包含着对自己伤害生命的愧疚、自责;更是对蚂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自己及儿子的感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积累。(8分)

14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照驿墙。  

(3)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出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④憱(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B 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C 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D 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狱:(    (2)私:(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4.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子皋?(2分)

5.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后面问题。(4分)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②叠:皱(眉头)。③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④花:簪花。⑤新帖:新鲜的“花样子”,贴于绸帛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⑥罗襦:丝绸短袄。

1.如果为这首词取一个题目,你认为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闺怨    B 梳妆    C 相思    D 送别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全词通过“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簪花、镜、面、罗襦”等意象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B 词中“度”生动地描写了如云鬓发纷披于白净如雪的脸庞的情状,化动为静,富于联想与想象。

C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是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写出了女子容颜的美丽动人。

D 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用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查看答案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日前,接过经人大代表、老红军等几度辗转的100元钱,朴实、黑瘦的江西赣州果农陈忠欧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果农为表示对中央振兴赣南苏区好政策的感谢,委托人大代表向李克强总理赠送脐橙,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交际礼仪。然而,李克强总理却坚持原则,特意让代表帮他给果农带去100元水果钱,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脐橙虽不贵,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李克强总理的拥护与感谢;钱虽不多,却体现了李克强总理的“100分为民心”。李克强总理的“100分为民心”,很好地诠释了他的为官理念:把自己当作人民公仆,把服务群众当作分内之事。这与李克强总理的一贯作风是一致的,无论是为高考考生让路,还是冒雨深入基层一线,无不体现了这种“100分为民心”。

A 果农收到李克强总理让人大代表捎来的100元水果钱。

B 100元水果钱彰显李克强总理的“100分为民心”。

C 果农为表感谢,委托人大代表向李克强总理赠送脐橙。

D 李克强总理的“100分为民心”诠释了他的为官理念。

 

查看答案

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创设“清明”这个节日的人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这里的“同在”,道出了天地的秘密,也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秘密。_________。山因水不枯,水因山不浊;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A 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

B 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

C 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

D 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水之山少了情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