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4分) 先刷干净手里的瓶子 姜炳炎 ①这是一个人人追...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4分)

先刷干净手里的瓶子

姜炳炎

①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以往我们只看到成功人士的光鲜面,而其中的历练、积累、艰辛却鲜为人知。

②1975年,19岁高中毕业的金志国被分配到青岛啤酒厂刷酒瓶。在当时,高中文化已不算低,他对此深感委屈,刷的酒瓶常被返工。一次又被质检员指责后,他将酒瓶摔地上说:“我不伺候它了!”眼看冲突就要爆发。这时一位老师傅急忙把他拉过来,拿着瓶子问:“小金,你爹喝啤酒吗?”金志国回答肯定。“那好,你现在就要把瓶子刷好,因为它装的酒可能被你爹喝,你不希望老人家喝那些用不干净的酒瓶装的酒吧?连这样简单工作都做不好,谁相信你能做好别的事?”老师傅边说边认真地刷着酒瓶,给他做榜样。

③“目标再远,也要先从刷瓶子开始。”老师傅的话,一直激励着金志国。从此,金志国的态度明显转变,不仅再没返工,还琢磨着怎样刷瓶子既干净又效率高,他不断地成长,直至后来担任青岛啤酒厂的总裁、董事长。

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千年古训,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小酒瓶蕴含奋发的智慧。奋发来自远大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当选青啤董事长的那天,金志国向员工讲起了当年的经历:“我自己的目标,就是从刷瓶子开始的。我做洗瓶工的那段日子,非常快乐,高效地创造了让一排排啤酒瓶摆放整齐、各就各位的“神话”。继而他幽默地说:“我这董事长没有什么特长,就是刷瓶,是认认真真地刷瓶。从今天起,我要把青岛啤酒这个瓶刷得比别人家的酒瓶都干净、都漂亮。当然,这需要大家把自己手里的瓶子也都刷得干净和漂亮。

⑤小酒瓶包含坚强的智慧。大自然中,一粒种子未落沃土而入缝隙,它不屈地穿过岩石绽放绿色,足以辉映整个春天。同样,人处逆境时,坚强尤为可贵。霍金轮椅上的美丽人生,海伦黑暗里寻求光明,司马迁隐忍后重于泰山的鸿篇巨制,苦难中的史铁生不懈地追问……坚强,成就生命的高度。

⑥小酒瓶充实激情的智慧。刷酒瓶其实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周而复始,往返循环,让不少人产生厌倦心理。而金志国却是用激情刷瓶子。我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西方也有这样的谚语:“你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刻蚀的不过是你的肌肤,但如果失去了激情,你的灵魂就不再年轻。”凭着这种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金志国提升的不仅是工作质量,还有人生的境界和做人的价值。

⑦细想来,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一个要刷的酒瓶,我们只要全心全意地把它刷得干净漂亮,这样装的酒才会香醇可口。

1.文章为什么要以“先刷干净手里的瓶子”为题?(2分)

2.文章的“小酒瓶”有哪些寓意?请具体指出。(3分)

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4.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5.金志国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洗干净了手里的酒瓶。你认为他的成功只是因为“洗干净了手里的酒瓶”吗?请说明理由。(3分)

 

1. ①用比喻飞的修辞手法,写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只有做好了小事,才有可能取得大的成就;②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和作者的态度。 2.①小酒瓶蕴含奋发的智慧;②小酒瓶包含坚强的智慧;③小酒瓶充实激情的智慧。 3.用金志国的经历引出“先刷干净手里的瓶子”的重要性;然后分别阐述“小酒瓶”的寓意;最后总结全文,再次表明作者的观点。[来源:Zx 4.引用西方谚语作为道理论证,阐述了激情对提升工作质量、人生境界和做人的价值的作用。 5.示例1:是。因为他在洗酒瓶的过程中,态度明显转变,不仅再没返工,还琢磨着怎样刷瓶子既干净又效率高,他不断地成长,直至后来担任青岛啤酒厂的总裁、董事长。 示例2:不是。因为洗酒瓶虽是一件小事,但磨炼了他的意志,凭着这种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金志国提升的不仅是工作质量,还有人生的境界和做人的价值。(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里理解议论文的标题作用,一般标题有引起下文,吸引读者的作用,这里学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只有做好了小事,才有可能取得大的成就;同时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和作者的态度。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在议论文中,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总结概括文章的小分论点的能力。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出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能够提炼和总结分论点。此处从“奋发”“坚强”“充实激情”三方面来概括。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题方法::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有理有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6分)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⑧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⑨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⑩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本文题目是“向生命鞠躬”,你认为文章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2.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入手,品评赏析第⑦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4.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的变化。(2分)

____________→对蚂蚱求生的毅力感到惊讶→______________→向生命鞠躬

5.文章结尾写到:“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你怎样理解文中“鞠躬”一词的含义?(3分)

6.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积累。(8分)

14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照驿墙。  

(3)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出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④憱(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B 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C 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D 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狱:(    (2)私:(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4.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子皋?(2分)

5.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后面问题。(4分)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②叠:皱(眉头)。③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④花:簪花。⑤新帖:新鲜的“花样子”,贴于绸帛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⑥罗襦:丝绸短袄。

1.如果为这首词取一个题目,你认为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闺怨    B 梳妆    C 相思    D 送别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全词通过“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簪花、镜、面、罗襦”等意象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B 词中“度”生动地描写了如云鬓发纷披于白净如雪的脸庞的情状,化动为静,富于联想与想象。

C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是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写出了女子容颜的美丽动人。

D 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用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查看答案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日前,接过经人大代表、老红军等几度辗转的100元钱,朴实、黑瘦的江西赣州果农陈忠欧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果农为表示对中央振兴赣南苏区好政策的感谢,委托人大代表向李克强总理赠送脐橙,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交际礼仪。然而,李克强总理却坚持原则,特意让代表帮他给果农带去100元水果钱,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脐橙虽不贵,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李克强总理的拥护与感谢;钱虽不多,却体现了李克强总理的“100分为民心”。李克强总理的“100分为民心”,很好地诠释了他的为官理念:把自己当作人民公仆,把服务群众当作分内之事。这与李克强总理的一贯作风是一致的,无论是为高考考生让路,还是冒雨深入基层一线,无不体现了这种“100分为民心”。

A 果农收到李克强总理让人大代表捎来的100元水果钱。

B 100元水果钱彰显李克强总理的“100分为民心”。

C 果农为表感谢,委托人大代表向李克强总理赠送脐橙。

D 李克强总理的“100分为民心”诠释了他的为官理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