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一笑》,回答问题。(10分)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

阅读《一笑》,回答问题。(10分)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1.这篇选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联系前后文,将第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横线。(1分)

3.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3分)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分)

 

1.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笑对别人的赞誉与谩骂)。(2分) 2.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 (1分) 3.第一个从反面举例论证,第二个从正面举例论证,形成鲜明的对比论证,有力的证明了观点。(指出论证角度各得1分,分析作用一分,共计3分。) 4.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获得奖励时,得到师长的夸赞、同学的羡慕,往往会沾沾自喜;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误解、讥讽、中伤和诽谤,自己会痛苦不堪、狂暴回击。现在我终于明白:真正的智者,笑对荣辱。(联系学习、生活各得1分,写出启示得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是引用齐白石的话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了解前面对话的内容,根据对方的回答“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设想释迦牟尼针对性的提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论证角度”即指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结合第一题解答,根据本文的论点,分析论据内容,即可作答。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抓住“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这句话所表面的含义,可结合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从如何对待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学习中的成败来谈荣辱观。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以下四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加冠   不出户            B.故余   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   孔子之圣    D.慕圣贤之道    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遇其叱咄(     )              B.不幸而在穷僻之(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      D.若既不出(     )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4分)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回答问题。(7分)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长途跋涉中写给友人的作品。 ②暝:昏暗。 ③维扬:扬州的古称。

1.请简析“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景物的?(3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节约型经济的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为全世界平均水平的l / 3 1 / 4  1 / 5 1 / 0、1 / 22 ,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保障程度也很低,这些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杜会的重要制约因素。

材料二:据报道,我国经济增长的70%靠企业投资拉动。我国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70%进行投资,争到9%的经济增长率。相比之下,印度投资35%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4%,可是2005年我国消耗的水泥占全球的40%!我国还刚刚取代了日本,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活单位产值的耗油相当于欧美国家本平均值的10 倍。

材料三,从1996 年起,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就推广使用节能灯,但至今节能灯也没能走进千家万户,因为很少有人意识到在算经济账的同时,应该算一算社会责任账。(中国绿色照明办副主任刘虹认为:如果能全面实现节能照明,达到省点10%的目标,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将远远超过经济利益--不仅能有效缓解电荒,而且能减少2亿吨二氧化碳和几百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还可以少建25万千瓦的发电厂68家。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6分)

(1)《水浒传》中行者      (人名)在寻找哥哥武大郎的途中,路过           (地名)时,打死了一只大老虎,于是倍受百姓喜爱;当及时雨         (人名)作了梁山第二把交椅时,接老母上了山,于是李逵也下山接母,行至沂岭时其母被老虎吃掉,他愤怒之下,连杀四只老虎。(3分)

(2)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水浒传》中的哪位好汉?请写出其绰号,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3分)

 

查看答案

默写(每题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8分)

                         ,小桥流水人家。(《天  秋思》)

                         ,相伴过年华。(《迎燕》)

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④《陋室铭》中以自然环境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⑤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一联是:“                                     

⑥李商隐《无题》中的“                                           。” 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

⑦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点出自己求学时甘于粗食敝衣原因的句子是: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刻画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的一句诗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