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他的《岳阳楼记》。

B.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著作包括散文、散文诗、小说、杂文等多种文体,《孔乙己》和《故乡》都是短篇小说。

C.《骆驼祥子》中刘四爷是个土混混出身的车厂老板,极端自私自利,虎妞性格泼辣,敢爱敢恨。

D.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A 【解析】 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A错,《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绰号    四合院    分道扬镳    无精打采   

B.逾越    捋虎须    浮想连翩    融会贯通

C.融洽    落汤鸡    以逸待劳    鞭辟入里   

D.干涸    孺子牛    新陈代谢    郑重其事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度∕    绳∕    径通幽∕高和寡

B.书∕    概∕田    瓜熟落∕笑皆非

C.石∕功    ∕拮    然长叹∕功亏一

D.脚∕    然∕    流而上∕兴夜寐

 

查看答案

作为一档电视娱乐节目, “中国好声音”可谓风靡全国,妇孺皆知。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珍藏着属于自己的“好声音” 它可能是一段动听的音乐,可能是一句温馨的叮咛,可能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可能是一句动情的赞美,也可能只是自然界中不为人察觉的一丝轻轻的细响,还有可能是……   你一定联想起了更多也许只有自己知道的“好声音”。

请以“我心底的好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⑷书写 5分,请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20分)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密布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⑾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⑿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 期,有删改)

1.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3分)

        → 开刀刃 →     → 收工钱 →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4分)

3.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见文中画线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说说文章末尾划线句的作用(4分)

  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4.“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结合链接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链接】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问题。(18分)

【A】《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B】人一生的时间表

(以平均年龄72岁计算)

项目

吃饭、睡觉

学习、工作

娱乐休闲

交通

做家务

年限

29年

18年

12年

6年

6年

1年

占比

40.3%

25%

16.7%

8.3%

8.3%

1.4%

 

(根据新浪网材料整理)

【C】

①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科学家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②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老人,让他们估测一分钟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估测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一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一分钟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一分钟,才觉得这是一分钟的时长。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③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路很长。而回来是,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变少了,时间似乎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④人生也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少了一些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是精神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这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因而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⑤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五岁的孩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占他生命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有删改)

1.围绕“时间去哪儿了”,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请逐一概括。(6分)

2.指出材料C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3.比较材料A与材料C画线句主要表达方式及效果的不同。(4分)

4.请结合材料A与材料B,联系生活实际,分别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