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 xǐ,麻。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如外人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此公欲来,能否(                         

2. 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具答之    D.辍耕之垄上

3.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6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5.(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3分)

 

1.(4分)⑴全,都 ⑵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⑶收留、容留 ⑷类(各1分) 2.(2分)B 3.(2分)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各1分) 4.(6分)⑴(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乃”、“无论”错译或漏译各扣1分,3分)⑵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4分)(如“惟”、“以”错则各扣1分,3分) 5.(3分)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比如“绝境”这个词,在这里是“古今异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B与例句“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主谓之间,助词;C:代词;D:动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这里要求学生能概括文中场景内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①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②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①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②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1.“隐隐飞桥隔野烟”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试简要分析。(3分)

2.“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询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⑵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 《相见欢》)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5)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无言独上西楼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晏殊在《浣溪沙》中也有表达这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抒发古代仁人宏伟抱负、表达作者高远志向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5分)

散文犹如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pā,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zī养着一代代炎黄子孙,每一篇佳作都是历史的A__________(a、反射  b、折射),记录着历史的cāng桑。我们从中不仅能了解时代的变迁,还能汲取文学的精髓。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从括号内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横线上。(1分)

A处的词语是         

3.文中的划线句是个病句,请作修改。(2分)

4.八一中学雏声文学社拟组织系列文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9分):

⑴调整刊物栏目。文学社准备调整刊物《花季风》的栏目,准备增加一个反映校园生活的栏目,请你给这个栏目去一个名称。(4到6字)(2分)

⑵组织文学讲座。文学社邀请了著名作家葛红兵为广大文学社社员作一次以“文学,需要爱”为主题的文学讲座。假如请你主持这次讲座,面对台下端坐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开场?(80字左右)(3分)

⑶举办阅读竞赛。在文学社成员中开展阅读名著竞赛,以下是竞赛题,你能回答吗?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立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的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①以上文字选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                   。小说中的“我”游历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            国。 (2分)

②文中的“我”立下赫赫战功,并受封“那达克”,可是后来为何还要离开这个国家,来到不来夫斯库帝国?(2分)

 

查看答案

作文(65分,其中5分为书写分)

有人说缀满星辰的天空最美,有人说落满花瓣的小溪最美,有人说笼罩雾霭的山林最美;有人说最美是王昭君的回眸,有人说最美是维纳斯的微笑,有人说最美是花季少年的孝心……

请以“最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后面问题(18分)

                             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 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 我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 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 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口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地欢呼奔跑,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 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

1.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4分)

2. 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一跳”,联系上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4分)

3. 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4分)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

4.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