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问题。(17分) 每人都来传递“正能量” 陈鲁民 ①英...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问题。(17分)

每人都来传递“正能量”

陈鲁民

①英国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出版后,“正能量”成为最受大家欢迎的流行语。所谓“正能量”,即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正能量”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人人需要,多多益善,但却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相互传递。

②印度前国会著名议员梅农,出身贫寒,当年他初到新德里时,刚下火车,便遭贼窃,被洗劫一空。绝望中,他求救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锡克教徒,请求暂时借他 15个卢比,他问地址,以便日后还钱。老教徒摆摆手说,在你的有生之年,你可以把这笔钱还给任何一个有求于你的陌生人。梅农始终记着老教徒信任的嘱托,直至逝世,他对有求于他的陌生人,都会提供15卢比的资助。有意思的是,他的一个助手也仿效他的做法,而助手的儿子也学着父亲去帮助别人。其中一个被助者把此事写成文章发表在报纸上,这个传递正能量的故事,便流传更广更远。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和教益。

③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在传递正能量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一个角色。比如那位锡克老教徒,是传递正能量的发起人,精神最为可敬,梅农议员和他的助手以及助手的儿子,则是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也颇难能可贵。然而,还有一种人,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朱之徒,对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一概来者不拒,却不肯为别人送去一点正能量,正能量的传递到他那里就戛然而止。我们若能做一位正能量的发起人,那自然是最为光荣的,退而求其次,也应做一个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无论如何,不要让正能量的传递中断在你的手里。

④著名学者巴锡尔说过:“一件善行永不会枉费——播撒殷勤,将收割友谊;传播温暖,将收获爱心。”正能量的传递,就投入和产出之比,可以说是世界上社会效益最好的一项活动。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其影响之大自不必说,就是平时生活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和颜悦色的问候,一次热情周到的服务,或给老人让个座,帮盲人过马路,扶起摔倒的孩子,举手之劳,片刻之功,也同样可以使人感到正能量无比,并影响到他也去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比如,坐过劳模李素丽公交车的乘客,接受了她热情周到的服务,一天都会暖洋洋的,也可能会用同样好的心情和态度去服务他人,传递正能量。而被人民好公仆吴天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感动的居民们,也会很自然地把对吴天祥的感激之情用于自己的工作上,去奉献正能量给别人……他们都在积极地发起或传递正能量,在他们周围,就形成了一个个充满温馨友爱的小环境,而这样的小环境多了,社会的大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⑤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作为动力支持,以使人们心态更加积极、阳光,风气更加淳朴、和善。那么,每个人都应力争做一个正能量的发起人或传递者。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做到“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就值得称道嘉许,就是一个合格的正能量传递者。那么,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让我们大家都投入传递正能量的队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传递正能量,就从每天早晨开始,从每件小事开始。

1.“‘正能量’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人人需要,多多益善”,除此以外,文章还从哪两方面论述传递正能量的积极影响?请分别概括。(4分)

2. 第四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3. 理解“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这句话的含义。(4分)

4. 请写出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5分)

 

1.(1)正能量的传递,是世界上社会效益最好的一项活动。(2)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的传递,能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动力支持。(每点2分,共4分) 2.(4分)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1分)具体形象的论证了“举手之劳,片刻之功,也同样可以使人感到正能量无比,并影响到他也去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 (2分)这一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1分)(意近即可,共4分 3.(4分)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自己的能力内,要常做好事;对不在自己能力内发生的事,要常存好心。(2分)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作为动力支持,以使人们心态更加积极、阳光,风气更加淳朴、和善。(2分)(意近即可,共4分) 4.(4分)先指出每个人都在传递正能量活动中扮演着一个角色(1分),再举例将传递正能量的发起人、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和不肯为别人送去一点正能量的人进行对比(2分),最后指出我们应积极传递正能量,不要让正能量的传递中断在你的手里(2分)。(意近即可,共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议论文中,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总结概括文章的小分论点的能力。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出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能够提炼和总结分论点。此处从“社会效益”“建设和谐社会”两个角度来总结。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论证方法与作用分析答题方法: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题方法::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 xǐ,麻。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如外人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此公欲来,能否(                         

2. 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具答之    D.辍耕之垄上

3.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6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5.(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①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②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①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②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1.“隐隐飞桥隔野烟”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试简要分析。(3分)

2.“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询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⑵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 《相见欢》)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5)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无言独上西楼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晏殊在《浣溪沙》中也有表达这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抒发古代仁人宏伟抱负、表达作者高远志向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5分)

散文犹如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pā,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zī养着一代代炎黄子孙,每一篇佳作都是历史的A__________(a、反射  b、折射),记录着历史的cāng桑。我们从中不仅能了解时代的变迁,还能汲取文学的精髓。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从括号内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横线上。(1分)

A处的词语是         

3.文中的划线句是个病句,请作修改。(2分)

4.八一中学雏声文学社拟组织系列文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9分):

⑴调整刊物栏目。文学社准备调整刊物《花季风》的栏目,准备增加一个反映校园生活的栏目,请你给这个栏目去一个名称。(4到6字)(2分)

⑵组织文学讲座。文学社邀请了著名作家葛红兵为广大文学社社员作一次以“文学,需要爱”为主题的文学讲座。假如请你主持这次讲座,面对台下端坐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开场?(80字左右)(3分)

⑶举办阅读竞赛。在文学社成员中开展阅读名著竞赛,以下是竞赛题,你能回答吗?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立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的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①以上文字选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                   。小说中的“我”游历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            国。 (2分)

②文中的“我”立下赫赫战功,并受封“那达克”,可是后来为何还要离开这个国家,来到不来夫斯库帝国?(2分)

 

查看答案

作文(65分,其中5分为书写分)

有人说缀满星辰的天空最美,有人说落满花瓣的小溪最美,有人说笼罩雾霭的山林最美;有人说最美是王昭君的回眸,有人说最美是维纳斯的微笑,有人说最美是花季少年的孝心……

请以“最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