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春...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春夏之交,龟峰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正盛,落英缤纷,红霞耀天。  

B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D央视“激情广场”在银杏公园激情上演,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乐此不疲,非常开心。

 

A 【解析】试题分析:“落英缤纷”是落花繁多的样子,而语境里杜鹃开得正盛;“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不是开心高兴的意思;“莫衷一是”意思是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很多人之间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故B项正确。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进山方知泉水并非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B我们一行人登上黄山天都峰绝顶,只见那里刻着几个隽永的大字:“登峰造极”。

C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算是向成熟迈出第一步。

D真惬意啊:我坐在树根上,一边休息,一边听陡岸下面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听它们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每个人都是自然之子,各有天赋和bǐng(    )性。爱因斯坦式的天真,法布尔式的单纯,常常令人受到感染,内心荡起lián      )yī(     )。做人当如是,抛开得失的计较,率性而为,诚信做事。那么,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将处处飘荡着真zhì(     )的歌声。

 

查看答案

作文(40分)

人生是条路,漫长而曲折。回首你的人生之路,放眼他的人生之路,你都看见了什么?

有人说一路上快乐多多,有人说一路上坎坎坷坷,有人说一路上鲜花簇拥,有人说一路上荆

棘丛生,有人说一路上友爱如春,有人说一路上真情似海……

请以“人生路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包利民的《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 ,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1.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充。(4分)

情节:突遇暴雪      →发现黑点        →发现村庄

心理:       →焦急万分       失望之极  →放下心来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2分)

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划线句子中的“真的”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来。(40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和《过雪山草地》中都有对大雪茫茫景象的描写,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它在各自作品中的不同作用。(4分)

附链接材料: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宣纸:“纸寿千年”》一文,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旧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因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②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宣纸,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集中京都开设纸坊,并把自己的书房“澄心堂殿”腾出来造纸。他每天都到澄心堂观看造纸的操作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黄袍,系上纸匠穿的围裙,同工人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时间,终于造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好纸,李后主就命名它为“澄心堂纸”。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

  ③明代宣宗朱瞻基最爱用宣纸作画,他敕造的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裁剪成笺,每纸必加盖“宣德五年先素馨纸印”,以示钦用。连帝王都如此爱宣纸,那么文人雅士一旦拥有宣纸便更是如获至宝了。难怪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得到澄心堂纸“如得天球拱璧”,欣喜若狂,颂赞备至,留下“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和“精皮玉版白如云,纸寿千年举世珍,朝夕临池成好友,晕漫点染总迷人”的佳句。

  ④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陕西太守韦坚组织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中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这些文字不仅说到了宣纸,也足可说明宣纸的产地。唐代一位名叫张彦远的人在乾符年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位当时身居宰相高位,又潜心学问的老人在文中极为公正、不加任何雕饰地说到宣纸了,并且还记录专为宣纸加工的艺人。无论如何,这也是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最早的文章了。后来出现有关宣纸的故事,笔者载三则。

   ⑤《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写到宣纸,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园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那“雪浪纸”,即宣纸。

  ⑥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写信给西谛先生(郑振铎),说:“……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而较耐久,性亦柔软,适于订成较厚之书。”鲁迅先生还曾赠宣纸给一位苏联木刻家,后来他收到一批回赠的苏联版画。另一位使用宣纸的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评价是:“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

⑦那“纸寿千年”的高明概括,是1980年我国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后来又一位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又在1985年题下“纸墨千秋”四个字。这“千年”与“千秋”,是对宣纸的生命极其深刻的心领神会,同时,也凝结着多少朝代、多少文人对宣纸,亦是对中国文化的生命感情啊。

1.根据文意,说说宣纸为什么能获得“纸寿千年”的美誉?(1分)

                                                                       ____

2.“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中的“享用”为什么不能改为“使用”?(2分)

 

3.有关宣纸的故事,作者依次写了这样几则:《红楼梦》中人物对宣纸的评价,鲁迅向郑振铎推荐宣纸,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赞美。你认为这几则故事的顺序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