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与交流( 44 分)
当你还在摇篮中时,便与文学牵了手,结了缘。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已经会自己断断续续的讲述故事,会专注于一个个精彩的动画片,会用稚嫩的嗓音朗诵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会沉迷于一本本大部头……文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请问你看过哪些文学书籍?给你印象最深刻文学作品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文学形象是谁?为什么喜欢他(她)?(4分)
10分)
完成下列诗句(10分)
① ,风正一帆悬。 ② 乡书何处达? 。
③ ,自将磨洗认前朝。 ④ ,冷露无声湿桂花。
⑤ 松间沙路净无泥, 。 ⑥ 但愿人长久, 。
⑦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⑧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 !”
⑨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⑩ 青山有幸埋忠骨, 。
我那走过路的鞋子(12分)
⑴都知道走路要靠双脚,但真正踏在地上的不是双脚,而是脚上的鞋子。鞋子为了人的走路前仆后继,牺牲了一双又一双。经常听到有人吹嘘一生走了多少路,却没听人说一生穿了多少鞋。即使这样鞋子仍然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踩踏,任脚左右。
⑵我也走了几十年的路,如果要问这些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要感谢为我做过很多双鞋子的母亲。因为从不会走路开始,我就穿母亲做的虎头娃娃鞋。告别虎头鞋时我上了小学,母亲也把她最拿手的虎头鞋改成了尖口鞋。再后来我穿的,都是母亲做的粗布鞋。直到我当兵之前……
⑶当兵走的头天晚上,母亲拿出一双鞋装在我的提包里,说是让我带到部队上穿。我在灯下接过鞋子一看,是一双崭新的黑色条绒松紧口的千层底布鞋。这是我以前从没穿过的好鞋子,在村上,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穿这种鞋的啊。我坚决地对母亲说:“这鞋我不带,部队上有鞋穿,留着让父亲穿吧。”
⑷“咋啦,嫌娘做的鞋不好?”母亲有几分生气。
⑸我赶紧说:“不是,父亲在家干活需要鞋,我到了部队,人家管穿鞋。”
⑹“管不管也得装上,部队是部队的,这是娘做的,可以替换着穿。”母亲的态度少有的坚决。
⑺我不再说什么,在母亲的注视下,把鞋子装进了提包。
⑻我是个粗心人,母亲什么时候做的这双鞋我竟毫不知晓。后来是住在同村的大姨告诉我的,母亲知道我要去当兵之后,就开始整夜失眠,睡不着觉她就点上煤油灯为我做鞋子,一做就做到天亮。我无法猜测母亲做这双鞋时的心境,但我能从那纳了密密麻麻的二千八百二十六针中感受到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无奈、母亲的祝福、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慈爱和牵挂。
⑼到部队后要求统一穿配发的解放鞋,只有节假日才允许穿其它鞋。每次上街,我都特意穿着母亲做的松紧口布鞋,母亲没到过城市,我想让城市的大街印满母亲做的千层底的鞋印。
⑽我当兵七年,中间探过几次家,每一次,母亲都为我做好了一双条绒布鞋。母亲的用心我感动不已,在部队虽颇多曲折但我从不气馁,一直踏实做人。第八年的时候我提干了,发干部服的同时也发了一双军用皮鞋。在战士的行列中,我能够一步步走过来,并坚持到最后,是因为我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我脚下时刻有母亲的牵挂,才没有走偏路,才没有半途而废,才能脚踏实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军人。
⑾我第一次穿着皮鞋探家是1985年,那年母亲生了一场几乎致命的病,住进了医院。看着我脚上的皮鞋,母亲在病床上很勉强地笑了,笑完了说:“这几年你没少吃苦,我都知道,但不管再苦,也要把部队的事儿干好,别老想着家里。” 我对母亲说:“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决不给您丢脸。”
⑿母亲把目光从我脸上移开,看了会儿天花板又说:“娘老了,眼也不济事了,以后可能做不成鞋了,会挣钱了就别太仔细,发的不够穿就买着穿,皮鞋磨脚,别穿着它走远路。
⒀“您说啥呢,娘,您还不到五十岁,哪就老了,我们战友都说您做的鞋好看呢。”
⒁母亲真的没再为我做过鞋子。因为从那次生病以后,她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到了1992年,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那年母亲才五十六岁。
⒂如今我已是戎马倥偬三十载的老兵了,各式各样的鞋也都穿过,但最不能忘怀的,还是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那是真正适合走路的鞋。
1.文中提到母亲为我做的哪几种鞋?请分点回答。(4分)
2.下列画线文字极富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3分)
经常听到有人吹嘘一生走了多少路,却没听人说一生穿了多少鞋。即使这样鞋子仍然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踩踏,任脚左右。
3.第⑻段中交代母亲为我做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分)
4.文中最后说“最不能忘怀的,还是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那是真正适合走路的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7分)
(1)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A)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2)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3)“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4)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B)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上面的几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 。 (2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四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1分)
3.赏析文中的画线句。(4分)
(A)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B)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人有负盐负薪者(12分)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争一羊皮,各言藉①背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③州纪纲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
①藉:垫、衬。 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顾:回头,回头看。 ④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⑤群下:部下。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各言藉背之物
A.至之市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昂首观之 D.心之所向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
(1)使争者视之 (2)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
(3) 以杖击之 (4) 得其实
3.翻译下面句子。 (2分)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4.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李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2分)
5.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水调歌头》(3分)
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