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16分)
看不见的叶
刘小芳
像所有的清晨一样,醒来时,眼角发梢还粘着梦的碎片。对面墙上那串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发暗,采回来已经一周了。我发现那瘦成一线的叶脉,牢牢地抓住藤蔓,只是藤蔓,再也抓不稳岁月的墙了。我轻轻触及,便能听到生命的歌唱,像时间一样飘落下来。爬山虎与墙有缘,我将它们从一面墙移到另一面墙,只是想扩伸一份美。
空气中弥漫着漉漉湿气,下雨了,很多东西沉了下来。我撕掉墙上又一张日历,崭新的一天站在面前。手里握着的昨天,已远去,躺着的只是一张轻飘飘的纸,蜷缩成一个句号,没有任何的暗示。倒是这雨,将久旱的日子浸出几分重;干瘪的想象,也泡出几分饱满。可我不能驰骋我的想象,我得去找父亲,城市还没有醒,他会到哪里去呢?
深深地吸了一口凉气,我放慢脚步,放逐目光。烟雾迷蒙中,有很多年轻的脚步从我身边走过,很多声音从我身边淌过。远处的高楼静立,有几盏惺惺忪忪的灯在等着与白天交班,世界还在一片硕大的静中。前方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咳嗽声,那金属的尖锐将这宁静撕开一条口子,很多东西漏了出来。父亲?!我加快脚步,走到他的身边。我的靠近并没引起父亲的注意,就像世上很多事他都不在意一样。
自从父亲被火车震下来,脑子里就被震掉了很多东西。那是上世纪70年代,正是父亲岁月青葱的时代,他凭着一身的力气走出大山,走向远方。据说是修路,铁路。那横枕的齿轮吃掉父亲很多时光,很多精力,只留下枯瘦的形骸。路通了,没有领到一分工钱。一无所有的父亲只剩下家乡的春节在等他,四张嘴在等他。失去回乡能力的父亲爬上自己修通的铁路上的火车,以为向前就可以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却被震了下来。那一震,就震掉了很多记忆,那些记忆就再也没能回到他的身体里,世界似乎也再没能走进他的眼里。
最后,父亲只认得土地。他一身的力气没被震掉,那是大山赐予他的,他日复一日地还给大山。他在锄头上,扁担上,铁犁上,一点一点地播洒自己的力气,收获一个又一个秋天。直到我们姐妹仨如庄稼一样成长,收割。然而,离开土地后的父亲,目光时而飘忽,时而痴凝,世界似乎离他更远了。
现在,从剧烈咳嗽中平息下来的父亲,依然没有感觉到我的存在。顺着他的目光,我看向远处,那是我日日走过的一面墙,采爬山虎的那面墙。现在,满墙的爬山虎的叶都凋零了,堆在墙根,叶叶相依,层层相抱,就在一夜之间。我深深地震撼着,为生命繁华后的凋零!
几天前,它们还如火一样燃烧,那熊熊的火焰,将秋日烧得透熟,将寒流煮得沸腾。蔓延的温度,驱走了很多寒冷。可以说,在有关生命力的书写中,爬山虎是添上了重重的一笔的。只要有一寸薄土,一块秃墙,它们就能攀墙越壁,奋勇向前,将生命演绎成一片葱茏。这总让我想到眼前的父亲,想起曾经那些干瘦的日子怎样被父亲的力气喂养得茁壮,想起那被我分离出来的一串爬山虎的命运。他们都被时间吸掉生命的所有色彩,一列地褪成褐色,褪成泥土的颜色,只有筋骨钢丝般布在时间的墙上。
可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清晨,这里的叶会选择集体安息呢?我俯下身子,握起一把湿漉漉的软叶,是雨?!我陡然一惊,经受过那么多风雨的爬山虎,在生命的最后,却承受不了这本来属于滋润生命的雨的重?抑或这本是造化的特意安排,在这片水泥地上,为了不让那些叶飘零成孤独的无根可回的魂,便慈悲地将它们召唤在一起,度化成泥?
那片片被雨水浸透的蝉翼,在我眼前幻化成纷飞的冥币,它们在采用另一种方式燃烧自己,悼念从身体里流淌过的日子。那墙根,倒映在我泪眼里的,分明是春,也是秋。在这样一份肃然里,我屏住呼吸,生怕惊动挤在墙根那密密麻麻的灵魂。
“冷,我们回去吧?”我轻轻地挽着父亲往回走,内心惴惴。将父亲从乡村移到城市,本是想给他渐将枯竭的生命带去些许的润泽。可离开生命熟悉的那面墙,父亲的腰深深地弯向地面,似乎要形成一个句号了。
一个激灵,我听到他身体里有水的声响,很多叶子飘落下来,铺满岁月的墙根。我的文字跪下,拾起一片又一片的叶,湿漉漉的,很重。 (选自《智慧与思维》2014年第5期)
1. 文章以“看不见的叶”为题,有什么含义?(4分)
2.本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请回答: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2分)
3. 阅读全文,概述父亲一生的经历。(3分)
4. 结尾写道:“我的文字跪下,拾起一片又一片的叶,湿漉漉的,很重。”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5.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按要求加以赏析。(4分)
(1)我发现那瘦成一线的叶脉,牢牢地抓住藤蔓,只是藤蔓,再也抓不稳岁月的墙了。(从词语角度)(2)可离开生命熟悉的那面墙,父亲的腰深深地弯向地面,似乎要形成一个句号了。
(从修辞角度)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烽火连三月, 。
(2) ,往来无白丁。
(3)晴川历历汉阳树, 。
(4) ,铁马冰河入梦来。
(5)杜甫的《望岳》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
(6)春晚上,歌手王铮亮演唱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国人感动落泪,也引发
了人们对于时间的思考。正如《长歌行》一诗中所说:“ , ”,我们只有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才不会留下遗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0分)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析】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欲以此驰骋当世
A.欲/以此驰骋当世 B.欲以/此驰骋当世
C.欲以此/驰骋当世 D.欲以此驰骋/当世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1)稍( ) (2)过( )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山子的人生际遇?(2分)
5.方山子自我排遣的方式是什么?你对他的做法有何评价?(2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4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 景物。
B.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
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C.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远到近,层次分明。
D.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2.对这首诗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B.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时速快的特点。
C.全诗先是写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稳定。
D.“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对下面新闻的标题拟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国庆即将到来之时,中国迎来首个“烈士纪念日”。当天上午,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前,江西省党政领导同南昌各界代表一起,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共同缅怀先烈。
上午9时20分,敬献花篮仪式开始前,全场肃立,现场的各界代表向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默哀一分钟。
9时22分,伴随着现场军乐团演奏的《献花曲》,14名礼兵抬起七个大花篮缓缓走向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并将花篮放在纪念塔基座上。随后,江西省党政领导同南昌各界代表一起,依次登上纪念塔基座,向革命烈士行鞠躬礼,并绕塔一周,瞻仰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A.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B.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首个烈士纪念日
C.烈士纪念日南昌各界代表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
D.烈士纪念日南昌各界代表瞻仰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给空缺处填选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 ; ;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这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
A.可以启迪意志,也可以蒙蔽意志;可以磨练智慧,也可以摧垮智慧;
B.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
C.可以磨练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启迪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
D.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摧垮智慧;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蒙蔽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