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每日迎着晨xī( )行走在校园大道上,初...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每日迎着晨xī(   )行走在校园大道上,初夏的味道在山坡的野丛林中四溢开去,像一只高脚玻璃杯chéng(   )的薄荷酒,倾在流动的色彩中,醇厚清新,芬芳qìn(  )人,一齐汇成心底最美的风景,pǔ(   )写出希望与光明的诗篇

 

曦 盛 沁 谱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短文,根据语境和组词的特点来判断,用普通话读准拼音。判断词语后,注意形声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可结合词义和形声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正误。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40分)

当洁白的小船载起欢声笑语,当平静的湖面荡起爱的涟漪,当你的笑靥如杨花般飘落,当你在无望的等待中独自叹息,我知道那是一片挥不去的记忆。

请以“挥不去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抒写你最难忘的记忆,表达你最真挚的感情。

字数600以上,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

 

查看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6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查看答案

爱莲说(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清涟而不妖                 ②不不枝                

2.下列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富贵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能以径寸之木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查看答案

棉被里的日子(11分)

太阳照着,很好的晴天。这是深秋的天,有太阳的时候天高云淡的。适合踩着落叶走,亦适合晒被子。

    说起晒被子,小时的阳光,便穿透岁月而来。那个时候,人单纯得像玻璃娃娃,阳光照在身上,会发出晶莹的光。母亲把棉被,一条一条展在太阳下晒。母亲算不上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瘦且黑,也没有飘逸的长头发。A可晒被子的母亲,浑身像罩着七彩呢,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动人。

    棉被的被面上,印着硕大的花,花瓣儿开得恨不得掉下来。我认不得那些花,可看着喜欢。也有喜鹊朝阳,站在花枝上,尾巴拖得长长的。被面的底色,大红或大绿,耀眼得很。阳光掉在上面,“嘭”地开了花。我把小脸埋在被子里,不肯抬起来。被子软软的,阳光软软的,像母亲的手掌心。母亲叫:“丫头,汗会蹭上去呀。”不听。母亲也不当真,任由我去。有时头埋在被子上,埋着埋着,就睡着了。四野静静的。

    那时乡村人家嫁女儿,嫁妆里,最出彩的,要数棉被了。B红红绿绿簇拥着,六条或八条,极霸气地耀了人的眼。乡人们围着看,对着被子评头论足,说厚了薄了或是多了少了。整个喜气洋洋全在棉被里藏。

    我结婚时,已流行丝棉被。薄薄的,轻软。母亲却撅着嘴说:“哪里有棉花的暖和?”执意给我缝新棉被。八床新被,四条大红,四条水绿,是我见惯的那种被面,上面开着大团的花,牡丹或芍药。也有喜鹊息枝头,拖着漂亮的长尾巴。被子艳艳地放在装嫁妆的卡车上,一路吸了很多眼光,听得路人说:“瞧,那些被子。”心里得意,我是被宠爱的女儿呀。这些被子,我一直盖到现在。虽说后来有了更好的太空被、鸭绒被,还是不舍得换掉它。

    天好的时候,我会把它们捧到阳光下,像我母亲那样,把它们一一展开来晒。被面上大团的花,就在阳光下盛开了,开得欢天喜地,我也变得欢天喜地。我一女友,有次来我家看到我晒的被子,她惊讶得两眼瞪得溜圆,而后叫了句,好乡气!我笑着不理她,乡气里缠着我小时的好,她哪里懂得。

    天阴过几天,突然放晴。母亲电话至。母亲说:“天好起来了,多晒晒被子啊。”母亲总是操着这份心,怕我不会过日子。她哪里知道,一个女人一旦走进婚姻,会无师自通学会做很多事,譬如,天好的时候,洗被子晒被子缝被子。

    现在,我的大花被在阳台上晾着。卖大米的从楼下一路叫过去。邻里的声音高高低低传过来。这是俗世,阳光照着,日子在棉被里安好。

1.文章围绕着“棉被里的日子”描写了哪些美好的画面?请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写出三个。(3分)

                                                                 

2.文章对景物或人物的描写极具感染力,请文中划线的AB句任选一句加以赏析。(2分)

A、可晒被子的母亲,浑身像罩着七彩呢,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动人。

B、红红绿绿簇拥着,六条或八条,极霸气地耀了人的眼。

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我笑着不理她,乡气里缠着我小时的好,她哪里懂得”这句话的含义的。(3分)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一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背影(11分)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 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 从选文部分来看,“我”对父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有关语句内容分析。(4分)

2.最后一段中父亲的来信先说“我身体平安”,后又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从这看似矛盾的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怎样的情感?(2分)

3. 结合全文,说说文末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4.俗话说: “可怜天下父母心。”阅读下面一段话,结合文段,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多元理解。(3分)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