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麦黄黄,杏黄黄》回答下面的问题(12 分)
麦黄黄 杏黄黄
①父亲要出山做麦客去了。
②我家在渭北的大山深处,这里麦子熟得晚,父亲总趁这时去渭河边上的大平原替人割麦子。每次回来,他都要喜形于色打开挎包,伸手抓出黄亮黄亮的叫人一见就直流口水的杏子分给我们。喀嚓喀嚓地嚼着杏子的时刻是多么舒心美妙呀!至今还觉得那是我儿时一段少有的幸福时光。
③自打父亲离家后,妹妹每隔两天就仰起小脸问妈妈:“爸爸啥时回家呀?我想吃杏哩。”“去看看地里,啥时麦子黄了,你爸爸就回来喽!”我和妹妹便飞跑到山顶的地里去看麦子。那一片片的麦地跟周围茂密的灌木丛一个颜色,妹妹抚摸着翠绿的麦穗自言自语道:“噢,还早哩,麦子还绿油油的嘛!”
④下过一场透雨,披挂在坡洼里的麦地块儿渐渐泛出了淡淡的亮色,好像打上了一抹光晕。我跟妹妹又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等父亲。
⑤又过了几天,麦子大片大片黄了。村里出去做麦客的人相继回了家,山顶上向阳处的麦子已经开始收割了。空中弥漫着干燥微香的麦秆气息。我跟妹妹一趟又一趟地往村口跑,可是一点父亲的消息都没有。
⑥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我家的麦子能搭镰了。母亲心焦似火,第二天一早便带领我们兄妹三个上了地。母子四人在灼热的麦地里整整折腾了三天,才勉强割了三亩来地的麦子。
⑦第四天天快黑时,跟在身后拾麦穗的妹妹突然举起小手喊道:“快看呀,爸爸回来啦,有杏子吃啦!”我赶快抬起头看,发现身后未割的地方麦子一阵潮水般涌动,有人在麦浪里伏腰挥镰,随着“嚓嚓嚓”的响声麦子纷纷倒地。在他身后排着一列士兵般的麦捆子,一件件扎得结结实实、整整齐齐的。“哦!是父亲,父亲回来啦!”父亲对我们苦涩地笑一笑,淡淡地说:“路上耽搁了,回来晚了……”
⑧我骤然觉得父亲陌生了许多:蓬乱的长发上蒙着厚厚一层尘土,颧骨山崖般凸出来,脸颊水坑一样陷进去,暗淡无光的眼珠一下子掉进了又深又大的井口似的眼眶中。妹妹兴奋地一把抓住挎包翻了个底朝天,见什么也没有,“哇”的一声哭了。父亲擦把汗,手笨拙地伸进瘪瘪的裤兜,费力地摸索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他提起袋子一角小心翼翼地往手心里倒,骨碌一下滚出一个黄澄澄的大杏子。那杏子在父亲汗湿的掌心里沐浴着落日的霞光,透射出一股奇妙迷人的风采。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仿佛托着一座巍峨的大山,手微微有些抖动,好大一会才嗫嗫嚅嚅地说:“活难寻……没挣下钱……生了病……买了一颗……好赖尝一点……”说着父亲把杏子给了妹妹。
⑨妹妹拿婆娑的泪眼看看手里的杏子,反倒不好意思了,她走到母亲跟前举着杏子说:“妈,你吃吧。”母亲把杏子凑到唇边轻轻沾了沾说:“娃儿真乖,妈吃好了。”母亲把杏塞给我,我紧紧地攥住这颗温热的杏子,望着父亲那张瘦削苍凉又略显惭愧的脸,说:“爸,还是你吃吧,我吃杏仁。”父亲接过杏子在牙上碰了碰:“多好的杏,真甜哩。”父亲说着把杏子随手给了哥哥。哥哥小心地用门牙微微咬破一点皮,舔舔舌尖,咂巴咂巴嘴,又塞给了妹妹。
⑩原来,那年渭河沿岸有了不少收割机,父亲跑了好多地方都没找下活。正要回家,在麦地边遇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恸哭不止,老人孤单无助,麦子也没人收。父亲二话没说,一口气帮老婆婆收割、拉运、碾打完毕,没收一分钱。返回的路上淋了雨,发烧了。父亲用仅剩的一分钱买了这颗杏子揣在兜里,赶了两天两夜的路,才回到二百多里外的家。
那颗唯一的杏子在妹妹手心里宝贝似地攥着,到了第二天晚上才吃完。我把杏核细心地晾干,悄悄藏在瓦罐里。第二年春天,我家门前的院子里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杏树苗,这棵杏树就是父亲带回的那枚珍贵的杏子变成的。至今,那棵杏树还长在我家的院子边上,长在我的记忆里,长在我心中。
(选自《读者》2009年第7期 有删改)
1.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A.B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A)他提起袋子一角小心翼翼地往手心里倒……
(B)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
我选( ):
(2分)
3.阅读第③—⑤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麦子的成熟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写?
(3分)
4.你如何理解第⑾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2分)
5.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享受着长辈、老师对我们的关爱。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把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描写出来。(不少于50字)(3分)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人名)。(1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嶂:( )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溯:( )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 )
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2分)
诗歌鉴赏题(共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
诗歌默写(共8分)
①《论语六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
②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 ”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③《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④《观沧海》一诗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千古名句是: , 。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时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声礼貌的道歉……而这一切错失的背后,应该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请以“曾经错过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体裁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字以上;
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④文中不得写出与自己信息相关的名称。
阅读《鼎湖山听泉 》完成后面题目(11分)
①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③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④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⑧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⑨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⑩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3分)
2.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句子。(3分)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3.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4.联系全文看,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