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惊喜是什么?惊喜是你睡醒后听到的几声鸣...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惊喜是什么?惊喜是你睡醒后听到的几声鸣叫,是连绵阴雨后的绚丽彩虹,是行走在路上时有人对你展露的善意的微笑;也是你心情郁闷后的意外发现,平淡生活中的意外反思,经历挫折时的意外领悟。

请以“享受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校名及人名,如需出现一律用“×××”代替。

 

参考例文 享受惊喜 那是一个萧瑟的秋天,寒风吹,落叶飞。天空是一片灰蒙,看不见日,万分压抑。我坐在如山的作业旁,不知是为什么,心却无比躁狂。愈是想专注的研习功课,却愈是使内心的烦躁更添一份。我发出了低声的哀嚎,犹如一只囚笼中的困兽,我最终不胜其烦,愤然拍案,起身,离去,打算到户外放松那紧绷即断的心弦。 走在那条蜿蜒的小道上,凛冽的寒风让我的心冷静了不少。扫视四周,树木已是满目枯黄,了无生机,心中不知为何涌出了几分忧伤。 “老天,你是要和我作对么?若不是,若不是,为何要将这萧条之景于此时呈现于我眼前呢?”我摇头,暗暗哀叹到。 想至此,我立于一棵树旁,注视着它,他的树皮沟痕累累,不知它挨寒风多少鞭子,才有这般伤痕,与我,这囚笼中的困兽,可谓是同类了吧。在树干上,是一片枯黄。偶尔,几张枯叶翻落而下。心中有番刺痛,我在这树旁,求无法嗅到生的气息。 我轻抚了一下树干,将转身离去,竟发现一丝刺眼的绿,我脚步一顿,仰头,在这层层满目枯黄的叶子地遮掩下,一缕绿色依稀可见。那一刹那,我惊呆了,不曾想到,这毫无生机以枯黄为主色调的秋天竟还存有一丝绿意。这一丝绿意,却为这整个秋天,留下了一丝生的气息,尽管被重重遮挡,哪怕不会有人发现,但它却尽力在这个了无生机、满目萧然的秋天中抹上了生命的绿,我惊叹了。 对比自己,何尝不觉得惭愧,一片绿叶,为秋天留下了惊喜,为世界留下惊喜,我为何不能在这没有路标、没有终点,满是荆棘的人生之路上留下惊喜呢? 享受每一个细节,享受每一个生命留下的惊喜。 【解析】 试题分析:“享受惊喜”为命题作文,学生在审题时,写作对象应放在“惊喜”,可写具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也可写富有哲理的议论文;“享受’是我们写作时所要思考的角度,是从一次经历中改变自己,还是从现实生活中重新认识自己…………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后面问题。(20分)

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

①绿树拥岸、蜿蜒流淌的河是很美的,要说河的最美的地方,那肯定是芦苇荡。

②对河流的审美并不需要多的美学修养,河流有一种天生的打动人的美的力量,她闪烁的波光,她婉转的河岸,她或激越或温柔的流水的声音,她的周围和上空旋绕的鸟的身影,她的波光里明灭起落的星星的倒影、银河的倒影和云的倒影,从她身上弥漫而的湿润清爽的空气这一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方位地感染你、渗透你、浸润你,河流很快就笼罩和充满了你,此时,你没有别的感觉,你只有一个感觉河流真好,真爽,真美啊。

③你不想再远离河流了,你就入迷地站在河风里,站在河的絮语里,你举目四望,河流太好看了,目光都不知该停放在哪个地方,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

④你该把目光投向哪里呢?你知道了“美不胜收”这个词的来历,要是古人不造这个词,面对了河流,你也会在此时此刻造出这个词的,不然,你会觉得对不起河流。

⑤这时,你看见了河湾里那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⑥那么浓郁热烈的绿,像旗帜招展在河流的身体上。微风吹来,苇浪就开始有节奏地起伏,那么绵软、优雅、节制,那么美好的动作。也许只有芦苇能做出这么美好的动作。风大起了,苇浪起伏的弧度明显放大了,眼看要匍伏在地上,然而并没有完伏下去,你也不愿意看见可爱的芦苇做出这么委屈的姿势。芦苇们互相依托着、呼应着,只把柔韧的腰弯到有几份悲壮的程度,就又挺起,然后随了风继续那哀而不伤、伏而不倒的动人舞蹈。

⑦是的,水在流动,风在跑动,岸在移动,在变动不居的河流里,在变动不居的岁月里,芦苇们不知听到了谁的暗示,不声不响地在低处做着准备,然后集结成浩荡的军队呼啦啦开出,就在流动的河里,流动的时间里,流动的生活里,切割了这么一些安静的、绿色的岛屿,宣告美的征服和温柔的占领。让我们看到许多东西在不停地变化、流逝,许多事物在无可挽回地快速远离我们,但是,仍然有一些东西没有变,仍然有一些可爱的事物停留了下来,并且远远近近地陪伴着我们。它们时时眺望着我们,也被我们时时眺望。比如你正在凝视的那一片片芦苇,此时,它在接受你投去的目光,它那么安静,深邃,它似乎要把你清澈、深情的目光收藏起,把你的美好年华收藏起。若干年后,当你老眼昏花了,它再把它收藏的你青春的情怀,把它收藏的你早年的目光,都还给你,重新放进你的瞳仁。

到了秋天,苇花如弥漫的白雪,被覆盖的河滩成了起伏的雪原,走近它,你能听见大地深长、细微的呼吸,你能感受到一种只有从风浪和霜寒一路走来才会有的那种深沉、忧郁、而依然保持着纯真情操的成熟之美和内在之美。在苇花的雪浪里行走,你会重新发现你内心深处原有一片柔软地带,此时它正在落雪,正在不断展开灵魂的空阔和洁白。

⑨许多个秋夜,我到苇花飘曳的河滩,月亮小心地、踮着脚轻轻从上空走过,生怕让这唯美、柔弱的梦受惊。月光落下,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相遇了,尘世的梦与天国的梦汇合了,我目睹并参与了两个梦的交接仪式和汇合过程,并荣幸地成为那超现实梦境的一个细节。我在大地的一隅邂逅了天堂。

⑩不止一次,我在秋日里看见过这样的情景:一对对情侣在苇花的白雪里走着走着,置身于大自然纯美的诗的意境,即使再没有诗意的人,这时候看过去,也有了几分空灵和超凡气息。我想,也许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以后也将过着庸常甚至琐碎的日子,然而,这一刻,大自然的诗意使他们凡俗的岁月有了经典的记忆,雪白的苇花漫过他们初恋的时光,即使到老了,什么都忘记了,也许他们仍记得那雪白的苇花,以及那贴着苇花飞过的雪白的鹭鸟,还有头顶那雪白的云。这记忆的底色,将漂白时光里沉积的灰暗,在纷繁甚至浑浊的色彩里,他们一生里都将坚持对洁白的崇拜。当他们在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回望,总能望见过去的白雪,那是多么纯真的雪啊。

1.文章第③段讲“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请联系上下文概括一下文章都写了哪些美景和亮点?(5分)

2.文章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要写“河流真美”?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4分)

3.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⑧段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4.文章第⑨段“月光落下,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相遇了,尘世的梦与天国的梦汇合了”这一句“尘世的梦”与“天国的梦”分别指什么?(4分)

5.文章的结尾说“当他们在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回望,总能望见过去的白雪,那是多么纯真的雪啊。”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6分)

从容淡定

①“从容淡定”这词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无不表现出“从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怀。

③从容包含着从大、从深、从远之意;从容也是一种自由,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从容不迫”地不断迈进。

④淡定就是一种修养。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心怀坦荡,兰心傲骨。淡定也证明一种能力——深思熟虑以扬长避短,内省自知以有进有退,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选择。

⑤淡定是一种真正的领略和彻悟。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并非说“东西南北八面来风”。“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别人称赞还是诽谤,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

⑥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有人天生就是“悠着来”,遇事比别人慢半拍;有人与生俱来就是“风风火火”,容不得一丁点儿耽搁。这在管理学上叫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智商。但能否真正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时下,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还存在,有些人一心想着不付出或少付出却期待大回报,所以办起事来恨不能急吼吼、风火火地让满世界都知道,同时暗中还斤斤计较着什么,都想如古话所说的“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谁都不想为那巍巍青山做点儿什么。说到底,还是缺失“从容淡定”的健康心态。

⑦近代胡适是公认的渊博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可说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他还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

⑧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华文化巨匠,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们怎么看待他,他始终都坚持“从容淡定”。他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2.文中作者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从容淡定”需要哪些条件?(4分)

3.具体说说文章第六段引用古话“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的作用是什么?(4分)

4.结合个人实际,说说你对文章结尾“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18分)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节选自孙樵的《书何易于》

[注]①(wǎn),拉,牵引。②(hù),朝笏、板。③重榷(què)管,严格执行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④矧(shěn),况且、何况。⑤刬(chǎn),铲掉、剔除。

1.给下列句子划分句读。(划分两处)(2分)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

2.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何易于尝益昌令              ②易于即          

骑还去                      ④罪        

3.选出与“以易于挺身为民”“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4分)

A.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B 物喜,不以己悲  

C 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D 令辱之,激怒其众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何易于是个怎样的人。4分

 

查看答案

(8分)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阅读上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初见嵩山时什么样的心情?(4分)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              君子好逑。

(2)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凤栖梧》)

(3)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4)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5)李白的《塞下曲》中,“                            ”两句诗运用对偶手法,表现了军中生活之紧张。

(6)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                            ”体现了“古仁人”超越客观环境和个人荣辱崇高思想境界的阔大胸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