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由于接到请柬比较晚,赶到小...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            

A由于接到请柬比较晚,赶到小李家时,大家已经等了我好久了,我成了不速之客

B·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

C我们希望日本政府妥善处理教科书问题,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D课间操时,同学们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C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A句中“不速之客”指没有被邀请的人,不符合句意;B句中“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有情致,不形容情节;D句中“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多排列整齐,不形容人。答案为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为了防止类似的恶性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B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广泛征求、虚心接受群众意见。

C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才使他打开了思路,掌握了解题方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D教育观念能否从根本上转变,是我们解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问题的重要保证。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2)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4)                                两句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浓情厚谊的不朽名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7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查看答案

根据注音用规范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古城南京,穿越历史的沧桑,于千回百转中,体味一场(gèn)     古未有的仪式。13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如果说纪念,是因为那不能忘却的回忆,那么公祭,则是源于那不能(mǒ)       平的伤痛。历史追(sù)        到77年前的12月13日,从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日军闯入南京城,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暴行之残忍,浩(jié)        之悲痛,正如后来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法官要求美籍历史学教授贝德士估算大屠杀的人数时,他惶恐地说道:“南京大屠杀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没有人能够对它进行完整的描述。”(摘自国家公祭网)

 

查看答案

惬意,是满意,是舒服,是一种愉悦的感受。一道难题的破解,一次意外的表扬,一份期待的礼貌,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会让你欣喜。一丝惬意心中来,心情好了,花会格外地艳,草会格外地绿,水会格外地清,阳光也会特别地温暖……请以一丝惬意心中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习题。(11分)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陛]殿前的台阶。[少]通[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发]打开。[揕]用刀剑等刺。[绝]挣断。(还]通,绕。 [卒],突然。 [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矣                 4图穷而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1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毕使于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