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栖(xī)息 嫌恶(wù) 头晕目眩(xuàn)
B.厄(è)运 滑稽(jī) 忍俊不禁(jìn)
C.湛(zhàn)蓝 静谧(bì) 更胜一筹(chóu)
D.伫(zhù)立 御聘(pìn) 苦心孤诣(yì)
作文:(30分)
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别人的关爱之中:当你睁开惺松的睡眼,闻到早餐的阵阵香味;当你走在干净的街道上,看到路旁的青青小草;当你坐在安静的教室里,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当你遇到难题束手无策,同学帮你解开疑惑……你,是否想到了感谢呢?
请以“感谢”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写出真情实感。(2)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
(4)别忘了拟个题目。
仿照下面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面意思连贯的句子。(2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根据创设的情景,说说该如何婉转拒绝。(3分)
假如放晚学后有个同学邀请你去网吧玩电脑游戏,你如何拒绝他的邀请,既不伤害与这位同学的感情,又能劝说他及时回家?
三峡 (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沿溯阻绝( ) (2)或王命急宣( )
(3)略无阙处(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2分)
4.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
5.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3分)
什么导致了沙尘暴的活跃(16分)
全球气候变暖是沙尘暴发生的直接诱因吗?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和灾害性天气。人类活动和荒漠化是沙尘暴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发生的原因一是干旱气候和大风;二是人类活动影响地理发生改变,如植被遭到破坏,土质松散等。
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80次以上。中国沙尘暴自1998年以来急剧增加,受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几年,中国沙尘暴的频次和强度将呈增加趋势。未来几十年内,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湿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从而形成有利于沙尘暴发生的不良气候背景。此外,中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草地资源退化和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沙尘暴的继续活跃。
沙尘暴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会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沙尘暴是荒漠化的直接后果。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65.3万平方公里,并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
气候变化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因子。气候变暖的同时,潜在蒸发力增加,有助于荒漠化的形成。但荒漠化的原因并非是气候引起的。事实上,人为因素对荒漠化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荒漠化是人类不合理实践的产物。在大西北的历史上,有楼兰古国的消失,现在有正在退化的民勤绿洲——西北大片的黄沙正等待着强风天气的出现,伺机 那并不遥远的东部平原。
荒漠化的治理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程,它要求把一个地区引发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去分析,寻找出影响荒漠化的关键因子,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虹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规律,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
1.沙尘暴天气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2分)
2.导致我国沙尘暴活跃的因素有哪些?(3分)
3.“贫穷的西北人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句属什么说明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4.请选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4段空白处( )(2分)
“伺机 那并不遥远的东部平原”
A.侵袭 B.侵占 C.侵入 D.侵犯
5.目前,人类控制沙尘暴的最有效途径是什么?请围绕本文内容拟一条防止沙尘暴的宣传标语。(4分)
6.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文中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请提出来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时间有限,请只提出一个)(2分)
探讨的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