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7分)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B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②”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1.请概括余震产生的原因。(2分)
2.第②段划线句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第④段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温馨提示:AB任选一处作答,2分)
文言文阅读(12分)
扁鹊投石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注:①扁鹊: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战国时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②秦武王:战国时秦国国君。③示:给……看,④已:停止,病愈的意思。⑤石:古时治病用具,一种针灸用的石针。
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 君以告扁鹊 ( )
(3)君与知之者谋之 ( )
(4) 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 )
2.下面与“扁鹊怒而投其石”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忘操之
B拔山倒树而来
C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D 温故而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2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诗中具体描写诗人过冬至情景的诗句是 ,(1 分)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2.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这两组诗句在抒发情感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2 分)
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4分)
1.七年级某班创办了一个“与狼共舞”的网站,希望让更多的人都能了解狼,目前已经设立了几个栏目。请根据相关提示,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内容概要或栏目名称。(2分)
①王者的魅力:收集狼的图片及生活习性。②历史的背影: 。
③ :介绍狼的恶劣生存状态。④野性的呼唤:有关狼的书籍推荐、交流。
2.学了《狼》专题后,你有了怎样的收获呢?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内容。(2分)
我知道狼身上有这样的品性值得我们人类借鉴,如: 、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4分)
1.“……你当我会忘记?印第安的血液不会白白在我身上流动。现在你落到我手里了,你得把这件事摆平,知道吗?”他冲着大夫的脸晃了晃拳头,开始威胁大夫。大夫猛然出手,将这个恶棍打倒在地。 这是汤姆和哈克在坟场看到的一幕。文中的“他”是谁? “他” 威胁“大夫”的原因是什么?
2.回忆故事,说说你认为汤姆在历险中有怯懦和失望的心理吗?
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 ,风正一帆悬。
(2) ,病树前头万木春。
(3)终日不成章, 。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
(5)历代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小草的名句。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 , 。”现代名家又何尝逊色,如朱自清《春》中的“ ,嫩嫩的 ,绿绿的。”写尽了春草的活力、质感和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