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春节与过年》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据古...

《春节与过年》

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吃人害人。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做“年关”。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人们在与“年”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年”是时间概念,是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然而,对于“年”的起始,何时“过年”,何时为“岁首”,却有不同的界定或规范。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改“岁”为“祀”;周代再改“祀”为“年”,正式以年名“岁”。

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记载。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从此,西方人传说中耶稣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仍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

1.从上文看,“年”的文化意义有哪些?

2.末段首句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3.末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

4.近年来,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圣诞节。读了本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1.(1)“年”是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2)“年”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3)“年”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2.不能。因为中国的改“年”师从日本只是一种推测,并不确定;如果删去,就变成肯定了,不符合实际。 3.把“日本年”的冷清和“中国年”的热闹作比较,突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深远影响;以日本没有自己的“年”这一事实,与前文“中国年”的悠久历史作比较,突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 4.示例: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中华民族拥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过西方的圣诞节便是一种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只要在此同时能够传承并弘扬我们自己的年文化,这种现象便无需多虑。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综合全文来看,阅读每一段,抓住各段中心内容,从“年”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与生产的认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等方面来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阅读作者写日本“年”和中国“年”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从比较的角度来分析作者所要说明的中国“年”热闹和历史悠久的特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根据第六段中“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一句来理解,说明中国的“年”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外来文化也增添了中国人生活的乐趣,不应该拒绝。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皇帝的新装》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一一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人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使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1. 下面对这段文字概括文意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有喜欢穿新装的怪癖。

B两个骗子投皇帝的喜好,轻而易举地骗过皇帝,开始为他织布。

C两个骗子故意装出很忙碌的样子,其目的就是欺骗皇帝,捞取金子。

D皇帝接受骗子来织布,主要是想借这一件事,来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

2.文中划线的句子:“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句话运用的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    B烘托    C夸张    D象征

3. 文中骗子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对“最美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用它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B用“最美丽”表明骗子织布的技术很高,目的是让皇帝相信他们。

C骗子借这一谎言来欺骗皇帝和他的大臣,让他们相信人间有这样最美丽的东西。

D是反语,“最美丽”只是一种假象,是借美丽来反衬社会的丑恶。

4. 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是想借织布一事来考验他的臣民,可见他的聪明与狡猾。

B两个骗子骗皇帝能够取得成功,表现了他们骗术的高明,让人在不自觉中就能上当受骗。

C皇帝由于喜好穿新衣而受骗,表明皇帝思想单纯,生活腐化;两个骗子骗人捞钱,表明他们的贪婪狡猾。

D皇帝是个很不称职、爱慕虚荣、愚蠢而又狡猾的人。

 

查看答案

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童话《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均出自丹麦人安徒生之手。

B.《再塑生命的人》中的王玉琳老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她运用实物触摸的方法教作者海伦·凯勒拼读英语单词。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塞翁失马》说明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D.歇后语“唐僧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里的“猴头”是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就是《小圣施威降大圣》里的“大圣”。

 

查看答案

依照例句仿写。(4分)

例句: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心灵是                                                                

心灵是                                                                

 

查看答案

诗文名句填空。

(1)                                  ,志在千里。

(2)曲径通幽处,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                      ,为有源头活水来。

(5)学而不思则罔,                             

(6)正入万山圈子里,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最近的研讨会上,师生们对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民警帮助蔗农扶起被吹倒的甘蔗。

C.对于这种滥用塑料袋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市民们的重视。

D.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