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 水是最好的药
①我们对水了解很多,对身体内的水却知之甚少,如果我们了解水在身体内的运行,会惊讶地发现,许多疾病的病因仅仅是:身体缺水。身体缺水造成了水代谢功能紊乱,生理紊乱最终又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简单得令你难以置信,那就是:喝足够多的水。
②人体内有一套完善的储水系统,在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75%。正因为如此,人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暂时的缺水。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在水的分配中,大脑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后,人立刻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往往会犯常识性的错误: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饮料,而不是纯净的天然水。不可否认,茶、咖啡和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不仅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可这些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中,还含有大量脱水因子,这些脱水因子进入身体后,不仅让进入身体的水迅速排出,而且会带走体内储备的水。这就是我们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由此,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麻木,水的新陈代谢功能就会紊乱,从而会表现出比“口干”多得多的症状:比如腰疼痛,颈椎疼痛,消化道产生溃疡,血压升高;它们甚至还让你患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③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常常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复杂到连自己都稀里糊涂的地步,身体缺水不仅会发出口渴的信号,还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患病信号。此时,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学药物让这些信号“闭嘴”,就会铸成大错。
1.第②段中划线句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2.第②段中加点词“约”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③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④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③责:通“债”,外债。④端:故意。
1.下列句中的“之”与“拔剑而刺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欲辱之 B.至之市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扶而道苦之( ) ②是必夫奇鬼也( )
③我固尝闻之矣( ) ④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
3.翻译句子。(4分)
①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②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4.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4分)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①,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注:①碧砌:青石台阶。
1.有人认为“飞月向南端”中“飞”用得极好,请你作简要赏析。(2分)
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B.青少年时期,保尔和冬妮娅是一对朋友、恋人,后来,由于阶级观点的不同而分手,最后保尔和达雅结婚了。
C.保尔在发电厂工作时结识了红军撤退时留下的老水手奥库涅夫,正是在这位老水手的教育下,他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保尔在黑海疗养所企图自杀未遂,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他要靠文学创作回到队伍中去,他把写的小说寄往柯托夫斯基师征求意见,但书稿在途中丢失,他不气馁,重新开始创作,小说最终获得了成功。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明灭可见(明亮) 下见小潭(向下) 语时了不悲(完全)
B.以其境过清(因为) 心乐之(以……为乐) 潭西南而望(表转折)
C.蒙络摇缀(缠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边)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D.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以其境过清(凄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
B.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难道不是一笔特殊的人生财富吗?
C.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D.李老师的课不仅让在后排观摩的老师们受益匪浅,而且牢牢地吸引了全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