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满分8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文言文阅读【满分8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虽有嘉,弗食,不知其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肴》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不其忧   堪:能忍受

B.不知其   甘美

C.不可得     竟:毕竟

D.十余岁     阅: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A.其邻人父亦云。           (《智子疑邻》)

B.沿河求,不亦颠乎?       (《河中石兽》)

C.其反激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

D.学学半。”其此谓乎?    (《虽有佳肴》)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      山门圮

B.温而知新      此独以跛之,父子相保。                   

C.暮而果大其财      马无故而入胡

D.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石兽并沉

4.对本学期所学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佳肴》开头由美食说到求学,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学习要多向老师请教,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B.《河中石兽》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C.《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D.《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要因感情的亲疏而有所偏废。

 

1.C 2.B 3.D 4.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这几个词是重点字,“竟”是“终于”的意思。对于文言文中的字词一定要注意背诵、积累及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文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代词,代旧知识。只有B项中的“之”是代词。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文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D项中两句中的“焉”都是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虽有嘉肴》中,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面文段的语言,品味和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时,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当刚钻出地面的麦苗躲在厚厚的雪层下面安适地微笑时,我们知道冬天来了!在冬季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家人们亲切地聚集一堂,围炉而坐,有足够的时间聊天、看电视,从容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这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A.选段中把“阳光”比喻成“璀璨的钻石”,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明亮耀眼的特点。

B.选段中把“麦苗”拟人化,用它们“躲在厚厚的雪层下面安适地微笑”一句,形象地写出了麦苗在冬雪的保护下,安静而舒适地生长的样子。

C.选段中运用“当……时”的排比句式,语气连贯地写出各种景物的变化,表明了冬天到来时的美好情状。

D.“这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家人们围炉而坐,欢度冬夜时那发自内心的快乐。

 

查看答案

以下关于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曹操《观沧海》中,借助丰富想象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 《钱塘湖春行》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行不足”,说明诗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了。

C.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是批评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不管国事、只顾享乐的上层人物。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描写诗人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坐在西窗下,点着蜡烛,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曲(quán)   随声附           B. 滑(jī)    更胜一

  C. 哑(yīn )   头晕目炫            D. 生(lán)   踉跄跄

 

查看答案

作文

童年走了,其实快乐却长在;

旅游结束了,其实美景却长留;

朋友远离了,其实友谊却不曾疏远;

好书读完了,其实感受却不曾消失……

请以“其实不曾消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10分)

顾和搏虱如故

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③,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④。”(《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顾和:字君孝。王导任扬州刺史时,调他做从事(从事:古代官职名),后来官至尚书令。②月旦:农历每月初一。③虱:虱子,体外寄生虫。④令仆才:作尚书令和仆射的才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顾和始扬州从事                   (2)和车边     

(3)应曰                             (4)丞相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

3.联系上下文,说说周侯说的“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是指谁,他为什么推荐这个人?(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