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问题。(15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问题。(15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4分)

⑴月色入                               无与为乐者                      

⑶遂承天寺                             少闲人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解衣欲睡”,看到月光,便“欣然”起行。“欣然”二字,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

B.“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也许在想: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呢?

C.作者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4.文章结尾“闲人”二字,深刻凝炼。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对“闲人”二字含义的理解。(4分)

 

1.⑴门 ⑵考虑,想到 ⑶到 ⑷只是 2.⑴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⑵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A. 4.答案示例: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 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自豪——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 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它(2分)。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这只不过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2分)。(意至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户”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这里是“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 “分点”。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拆分”出来的词再进行“整合”成一句话。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如:“相与”“交横”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A中应是“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这只不过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词积累:联系上下文,按括号里的提示,填写古诗句。(10分)

  ⑴竹坞无尘水槛清,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⑸登临吴蜀横分地,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⑺细草微风岸,                                            。(杜甫《旅夜书怀》)

                                      ,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⑼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时,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浮想联翩,“         

                           ”的思乡之句油然涌上心头。(李白《渡荆门送别》)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11分)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记忆、缅怀,是对国人应有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大而言之,是中国人在为世界保留一份珍贵遗产,是中国人就此确立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

1.请你用一句话为下面的新闻拟写一则标题。(要求:不超过24个字)(3分)

国际在线报道    今天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国家之

名,举行公祭仪式,向77年前那场屠城中消逝的30万无辜生命致以最高祭奠。

      上午十点零一分,南京城上空响起了尖利的防空警报声。此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所有参加者都低头为死难者默哀,而行驶在南京大街小巷的机动车已纷纷停下,鸣笛志哀。之后,在安魂曲的乐曲声中,16名礼兵抬着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

 

 

 

 

 

 

 

 

 

 

 

 

 

 

 

 

 

 

 

 

 

 

 

 

2.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以下是网友为纪念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而创作的四副楹联,请你依据四个选项,将其补充完整。(4分)

    ①金陵响警钟,声声振耳,          ,莫再坑前空拭泪;

    历史遗棱镜,面面揪心,对百年屈辱,宜从蹄底永铭殇。

②悼冤魂,恨日寇猖狂,我族积弱;

     铭国耻,          ,吾辈图强。

          ,积怨难消,万众同悲国耻事;

    枕戈而待旦,除倭务尽,千秋不怠警钟声。

④五千年铁血所凝,          ,有谁敢忘?

    三十万亡灵且待,看长风更起,催我出征。

A.欣中华复兴

B.抚泪以追昔

C.问国耻未消

D.祭卅万亡灵

3.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达哀悼或祷祝的文章。阅读下面四则材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

括祭文在不同方面的四个作用。(4分)

材料一:“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

接……”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可谓“祭文中千年绝调”。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

相守,历经患难,名为叔侄,情同手足。在这篇祭文中,韩愈用对话的方式,抒写对亡

侄的哀悼之情,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材料二:“桥山虽高,不及吾祖隆德;沮水攸长,难尽我辈深情。陋文以祭,素肴

以奉,虔诚以表,舞乐以祊。尚飨!”(《公元2014年清明公祭黄帝祭文》)黄帝被

尊奉为“华夏始祖”。作为黄帝陵所在地的陕西省,每年都要举行祭祖大典并撰写祭文,

以追怀祖先艰苦创业之精神。

    材料三:重庆一中知名校友、文化学者王康先生在《戊子清明祭文》中写道:“三

百四十万热血男儿血沃沙场,二百一十四名英年将领从容殉国。其碧血常新,……常昭

中华而永垂不朽。”他用祭文还原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

    材料四:“时逢盛世,国耻长铭,强军强国,实为和平。……今开公祭,举国之名;

举杯三酹,以慰亡灵。”写于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这篇祭文,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

到凝聚的民族精神。尊重历史,敬畏生命,国家的意志与信念,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查看答案

在70多年前的抗战岁月里,重庆,这座历史名城,一度汇集了众多的国内外风云人物。他们的旧居或一些重要活动场所都作为重庆的抗战文化遗产被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向中外游客展示重庆厚重的抗战文化呢?作为重庆市民,团市委邀请你向市旅游局提出两条建议。(4分)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句子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3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当时的各国首都中,重庆成为最早、最久、最多的远程轰炸目标,                                                                 

                                                                         

①直到2001年9月11日国际恐怖组织对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劫机轰炸等“空中屠杀”,在战史上它们都与“重庆大轰炸”保持着逻辑继续关系

②成为将整座城市作为人质和对象的毁灭性恐怖轰炸的开端

③而重庆以其特有的天地山河结构和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迭被磨难,历经轰炸、屡遭危迫而固若金汤、巍然耸峙,可谓自然浑成、天佑中华

④成为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普通民众之间界线的“无区别轰炸”的滥觞

⑤这个开端,清晰地通向德军轰炸伦敦、英军轰炸柏林、美军轰炸广岛和长琦,以及战后各次战争中同类手段和同类性质的远程战略轰炸

A.④②⑤①③                B.④②③①⑤

C.②④③①⑤                D.②④⑤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郦道元,北魏人,其著作《水经注》被誉为“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

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

B.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其小说代表作《背影》语言素雅、情感真挚,被称赞为

“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D.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