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远处,那一盏灯》,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①许多年前,我固执地以为自己...

阅读《远处,那一盏灯》,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①许多年前,我固执地以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同龄孩子的思想,我希望摆脱一切约束而自由地生活。但那个冬天难忘的经历让我有了改变。

②一个冬日的早晨,我又和母亲吵了架,心里充满了不满和委屈。我独自离开了家,漫无目的地到旷野中流浪,我感觉自己正走向一个自由快乐的天地。

③我不断向前走,饥饿和寒冷却不断地向我侵袭过来。整整一天的跋涉之后,天不知不觉暗了下来。寒冬腊月的风是那样的冰冷刺骨,“呜呜”地在山谷里作响,萧瑟的草木在冰天雪地里哀鸣。我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助和孤寂。我开始哭,一种愧疚的情绪同时包围了我。事实上,并没有人给我什么大不了的伤害,我只是因为早上起床时,不肯穿母亲新做的那件看上去十分臃肿的蓝花袄,而母亲只是满怀委屈地责备我不理解家庭的境况和大人的心思。

④一顿大哭之后,我的心里豁然亮堂了起来。这时候,我倒是真的想到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她独自养活一家老小,每天在我进入梦乡之前,她那双像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就不曾闲过。白天已经在农田里劳累一天了,有时干着活就开始打瞌睡,头缓缓地垂下去,垂下去,然后再极力地抬起来,用力摇动一下;可是过不久多久,又开始重复那个动作……每当这个时候,母亲的身边总是放一盆冷水和一条毛巾,就连天寒地冻的严冬也不例外,她总是说,擦把脸就精神了!

⑤我走着走着就想到母亲了。她的手到了冬天总是开裂子,那些裂子又因为白天的不停劳作而张开血口子,痛得钻心彻骨!每当这样的夜晚,懂事的大姐就会走上前去,用村里那个土医生配的冻疮膏给母亲涂抹。这时的大姐,每抹一下就关切地看一下母亲的脸,生怕会弄痛了母亲,而母亲回望大姐的眼神也是慈祥而柔和的。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以至我每次和母亲发生争执时总是冲她喊:“你是偏心眼了,你就是只知道疼大姐和小弟!”

⑥天很黑,周围也模糊。我一边想,一边自责,一边流泪。我显得疲惫不堪,同时我迷路了……突然之间,我望见了远处有点亮光。哦,那是一盏灯!我发疯似地冲向那盏灯……山野顿时平静,天空微微泛白,树木不再狰狞,小路也变得清晰起来。啊,我竟然听到了母亲带着哭声的沙哑的呼唤。虽然隔得远了,声音是那样的微弱,可在我的耳中却听得格外清晰,格外亲切。

⑦微弱的灯光下,我看到母亲的脸上挂满了泪水。那一瞬间,我注意到母亲看上去十分狼狈,原来母亲一脚踩空,滚到山坡下去了。我猛然想起,母亲八岁那年害过一场病,她的视力很弱,即使是在白天,也只能看到那短距离的东西。我的泪水“哗哗”地往下淌。

⑧那个冬夜,母亲手里的那盏灯照亮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也照亮了一个十二岁孩子的心路,并且在以后困难的日子里,我还常常想起——那盏泛着橘黄色光芒的马蹄灯!

1.第①段说:“那个冬天难忘的经历让我有了改变。”请概括叙述“我”的难忘经历。(2分)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得生动而有意味,请根据文章,分别写出其表达作用。(4分)

1)寒冬腊月的风是那样的冰冷刺骨,“呜呜”地在山谷里作响,萧瑟的草木在冰天雪地里哀鸣。

 

2)她独自养活一家老小,每天在我进入梦乡之前,她那双像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就不曾闲过。

 

3.文章结尾说,那盏灯“照亮了一个十二岁孩子的心路”,并且以后我“还常常想起”“那盏泛着橘黄色光芒的马蹄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4.母亲和“我”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注意从文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4分)

 

 

1.我因穿衣的小事与母亲发生争执,离家到旷野流浪。在饥饿、寒冷、迷路之际,母亲又历经辛苦寻到了我。(2分,两层意思。每层1分。每层内容要点齐备,有欠缺酌扣) 2. (1)环境描写,渲染了环境的凄凉,突出“我”因饥饿、寒冷感到内心的无助、孤寂。 (2)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母亲的手比作树皮,写出母亲手的粗糙。表现母亲的勤劳、艰辛和不易。 (4分,各2分。能作出具体分析,有欠缺酌扣) 3.那盏灯让我走出了困境,并使我真正认识了自己,也让我明白了母亲对我的情意;在以后的人生中,“那盏灯”给了我看到希望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4分,答出“认识了自己”给1分,答出“明白了母亲对我的情意”给1分;答出“给了我看到希望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给2分。意思符合即可。) 4. [母亲]勤劳:劳累一天还干活到深夜。坚强:独自养活一家老小。关爱子女:夜间带病进山找寻“我”。 [“我”]倔强、固执、任性:因小事和母亲起争执就离家出走。善于反省(反思):能结合生活思考问题,发现自己的缺点,进而改进。 (4分。能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性格特点,表达准确通畅。有欠缺酌扣)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其实就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这类题的一般思路是:(1)读文段,明确每段说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2)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要意思(抓主要内容、抓共同点) (3)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 一般思路: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根据字数限制确定时间、状况等是否保留),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写出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1)题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此题属于第二种。(2)题是比喻句,此类题的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结合句意写出即可。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结合文章主题,深入理解句子的内在含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找出母亲或“我”的有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课文梁衡的《夏》选段,回答后面问题(共12分)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文章分别通过描写夏天的景物、                      来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2分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任选一题回答2分

①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②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3.结合文章第④段,说说“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4.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请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原因。2分

                                                                             

5.亲爱的同学,夏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请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加以描述。(3分)

 

 

 

查看答案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两三级                           其塔动        

逐层布板讫                       ④人其板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②人皆伏其精练。

                                                                                                            

3.本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4分

                                                                                                           

                                                                                              

4.文中为了突出喻皓的技艺高超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请联系课文内容阐述。3分

                                                                                                      

                                                                               

 

查看答案

我校美术老师剪了这样一幅鞋垫(见下图),参加美术作品大赛获得了一等奖,标题为《母亲的心愿——走好每一步》她想表达两层意思,请你帮她写出这两层含义。(2分)

一层含义:                                     

另一层含义: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4分)

今天,①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盛大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

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②表示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③宣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的坚定立场1937年7月7日④日本侵略者悍然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

(1)第①句词语重复,可将             删去。

(2)第②句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3)第③句语序不当,可将             调整到                后面。

(4)第④句成分残缺,可在             后加上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题:(5分)

1.汤姆的姨妈让汤姆做一件事,汤姆却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游戏吸引小朋友为他完成,并交换得到了小朋友的礼物,还从中发现了人类生活的个重要的法则。这是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事情:                            

汤姆是一个                                     的孩子。

2.“洞中历险”中,汤姆见到印第安人乔的身子,他吓得“撒腿就跑”。请说出汤姆害怕见到印第安人乔的具体原因。(2分))

汤姆害怕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