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作文。 1.温暖 2.“点赞”为一网络语言、来源...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作文。

1.温暖

2.“点赞”为一网络语言、来源于各大网络社区的“赞”功能。“点赞”表示赞同、喜爱、支持之意。请你以“请为我点个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不少于600字。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参考例文 温暖 温暖是冬天的一片太阳,是春天的一缕和风;温暖是寒冷时的棉袄,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温暖是炎热的夏天时的一根冰激淋,是痛苦时心中的一块糖;温暖是寒风刺骨中的一堆煤炭,是难过时的倾诉器;温暖是危险时的救护车,是开心时的好伴侣…… 这天,我刚走出家门,便下起了毛毛雨,我心想:没事,到了学校可能就停了。便继续走,可天气好像要和我作对,下起了倾盆大雨。看看被淋成落汤鸡的我,不禁想:糟了,这次肯定要被妈妈骂了。我迫不及待的打电话给妈妈:“妈,我全身湿透了,要不你送把伞来,放学我好回家……呵欠!”过了10分钟,我失望了,看看窗外的天气,雨像断了线的珠子掉下来,天灰蒙蒙的一片。我心想:妈妈肯定不会送来了。可不到半小时,一个身穿红色衣服的人进入了我的视线,她左手撑着一把伞,右手提着一件衣服,拿着一把伞,我不安的心情宁静了。妈妈走到我面前:“雨伞,还有衣服,全身湿了吧,赶快换,不然容易着凉。怎么这么不小心。”她的语气充满这心疼和责怪,我看着这张已布满岁月细纹的脸,我心像打翻了的五味瓶,顶起双脚,在妈妈耳边说道:“快回去吧,小心着凉,还有,谢谢您。”妈妈欣慰的笑了,慢慢走了回去。我沉默了,我感觉温暖极了。雨小了些,不再那么灰暗了,天空也好像放晴了许多。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次温暖,并在不断的感动之中,不要怀疑,因为我们并不是故作伤感,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流露,尽管世俗的东西已经让身边的事物变的模糊不清,尽管这样的感动变的越来越少。然而我们的生命需要象感动这样的东西如夜空中的繁星闪闪发光,照亮这个世界。所以我们需要温暖…… 请为我点赞 “点赞”是一种网络语言,表示对某一句话,某一件事,某一种做法表示赞同,会点一个赞。 现在qq遍及全世界,微博、微信等都可以点赞,只要是你认同的,你喜欢的都可以点赞。 如果你在自己的空间里发表了一句话或是分享了一个东西,喜欢这句话或这个东西的人都会给你点赞。 初中时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是人生飞速发展的时期,如果你利用好了,同学、老师家长都会很赞你,都会以你为荣。如果你没有利用好,反而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他们都会不喜欢你,就不会为你的人生投上赞的一票。 我上初一的时候学习挺好的,初二时就不喜欢学习了,也许是因为转学了到了新的班级认识了新的同学不太适应吧,种种原因,使我不喜欢学习了,总想着玩,以至于上了初三还在玩,到了学年考试我才觉悟什么都不会,才发现自己已经和其他同学相差了许多,到了第二学年才用功追赶,发现自己学起来是如此吃力了,功课落下了许多,我努力的为自己争取时间,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的确如此,我把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有时下了晚自习,自己带书再回家学,有时困得眼皮都搭拢了下来,但还是想在学一下,坚持一下,希望提高自己的成绩,我不想自己将来后悔,让父母对我失望老师也对我失望,我想让自己发光发热,我想让他们为我的人生和理想点赞。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能为我头上赞的一票,你呢,也会为我点赞吗? 【解析】 1. 试题分析:1.想像。不管是话题还是命题,面对这个题目,首先指向的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感觉。一种让我们心里春日艳阳般暖洋洋的感觉。那么,你要搜寻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情景,场景,美妙的片断呢? 2.选材。这种感到“温暖”的情景,是与父母在一起的一个片断,是与老师在一起的一个片断,还是与同学在一起的一个片断,还是在社会上?这种温暖是你自己感受到的爱的温暖,还是你看到别人的幸福与温暖?这两种都是可以选的。或者你没有温暖,渴望温暖?热点话题有没有与温暖切近的?总之是被人关怀的,给人感染的材料。例如:温暖,它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也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它可能是你获得帮助后的那份感动,也可能是你得到表扬时的那份惊喜。这类情感极为丰富的话题作文,首先要摆脱那种“爸爸关心”“妈妈呵护”的平常题材,学会从“遭遇挫折后同学的关心”、“生活贫困时陌生人的照顾”等方面取材。继而要学会挖掘新颖角度:如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写自己生日那天不同寻常的经历;用引出误会的方法,描写师生之间曲折的经历;用童话的形式,畅想动物对人类的感激;用日记的形式,逐一展开自己与父母沟通的故事。 2. 试题分析:先审题,第一要抓住中心词“点赞”;第二要抓住限制或修饰语“请为我”。那何为点赞?它是网络语言。来源于各大网络社区的“赞”功能。在网络上面其点赞数量表示“人气”,即有越多越好的意义。后来,人们引申为对某个内容(比如一条贴子、一篇文章或一条微博等)或某人表示赞同、喜爱、支持之意。明确具体含义,写起来就简单多了。 文题辨析:“请为我点个赞”与“我为自己点个赞”是有区别的。点赞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这是为自己博的赞扬。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小说,按要求答题。(12分)                  

自觉出走

                      孙方友

(1)赵章原来是镇上的民办教师。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赵文,二儿子赵武,三儿子赵安。赵文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被留在了省委工作。他先在省委组织部很快就由科级提到处级,晋升处级不到一年,便到基层锻炼了两年,接着,没进省城就升了副地级,在省城东边的一个地区任副书记。38岁那年,又升了半格儿,当了行署专员。那时候,他的两个弟弟也早已大学毕业,一个留在了本县组织部,一个留在了地委。等到赵章退休那一年,赵武和赵安也都当上了县委书记和副县长什么的。

(2)三个儿子都住在城里,可赵章老俩口儿谁家也不去,执意留在老家。他们说城里楼上楼下的过不惯,没在乡间自在。三个儿子都很孝顺,逢年过节都要回来。尤其是春节,赵家门前能停好几辆小卧车儿,很是威风。

(3)赵章此时对儿子们说:你们在外乡再风光,但当官的如走马灯似的,谁会记住你那一时的威风?就算在自己老家,左邻右舍又能把你的威风记几代。

(4)过大年的第一顿饭,赵章从不准备大酒大肉,而是让老伴煮一锅老白菜汤,蒸一锅黑馍馍。他对儿子们说这是忆苦饭,过去的日子不能忘。只有不忘苦日子,才能做好官,祖上才光荣得长一些,省得遭人唾骂。

(5)不想赵章的老伴儿命薄,赵章退休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埋葬她的那几天,三个儿子所辖的地区、县说不清来了多少人,多少车。赵章于痛苦之中只知道人来了走了,走了来了。谁的下属下来了,就去找谁报到。赵章知道,那是给他儿子们交钱去了。至于三个儿子借母亲的丧事各自收了多少礼钱,他可能永远也说不清。

(6)家中只剩下他一个人时,儿子们又一次劝他进城,可他仍是不去。他说:我怕你妈一个人孤单,要陪陪她。

(7)没办法,三个儿子只好坚持回来看他。每到春节,赵家门前仍是小车一溜儿。

(8)但三个儿子都是孝子,仍坚持每年回来看老爹。不想这年春节又回来,却突然不见了老父亲,左邻右舍打听,都说昨儿还在哩!直到天黑,仍不见回,兄弟三人忙开车去舅家、姑家寻觅,仍无踪影。三个儿子这才慌了,呆呆地坐在老屋里,猜测着各种可能。老大赵文起身去寻找老爹的箱子,发现存钱卡不见了,箱子里留有一封信,打开来,正是写给他们的。

(9)赵章在信中说:孩子,爹走了。爹这一走至少五年。如果这五年里我没有了,你们也不必难过。因为你们都是官,爹在家死不起,死一回要让百姓花掉好多钱哩!爹选大年三十离家,是因为今儿个你们都回来。爹只打算外出五年,钱上不用操心,平常你们孝敬的钱和我的积蓄还有不少。再说,爹外出也不会闲着,拾破烂也可以养活自己嘛!五年后如果我还活着,我一定回来。那时候,用你们官场的话说,老大已安全着陆,老二也退居二线,该进人大、政协什么的了。剩下小三儿,也离“调研”没几年了。那时候,我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至少可以不用担心你们因我之死而出什么事了。不然人家来送礼,你们收不好,不收也不好,收了上交更会得罪不少人。世风日下,又没人能拦得住,没办法,我只好为你们躲一躲了。五年后我若没回来,也不必大张旗鼓地找我,人嘛,横竖总有一死,有你们三个为祖上争光,我已足矣!爹深怕这光荣变成耻辱,所以就想尽我自己的一点儿薄力,尽量不给你们提供那么一个机会。爹为了你们,也只能做到这些,剩下的,就看你们自己了。虽然眼下你们可能要落下“不孝之子”的罪名,但结果会好的。大年的忆苦饭都已备在锅里,你们自己动手做一顿。兄弟仨再一个床睡一夜,像你们小的时候一样,打通腿儿。明儿个一大早,别忘了给你妈上上坟……

(10)三个人轮流看了爹的信,都没吭声,各自暗自擦泪。许久了,老大才说:是谁逼走了咱爹?

(11)老二和老三听到这话,也同时睁大了泪眼问道:是呀,是谁逼走了咱爹?                                                    

(注:打通腿儿是一种方言土语,又叫睡通铺,是指多人挤在同一张床上睡觉,通常是指人相向而卧,头分放在床铺的两边,腿相向伸过去。)

                                                                 (选自《光明日报》)

1.第(1)段为什么详细介绍赵章三个儿子的职务和工作情况。(2分)

 

 

2.在横线上填写(8----11段的故事情节。(2分)

儿子探父,不见父亲——                      ——                      

3.第(2)段画线句中“执意”一词如何理解?(2分)

                                                                                      

                                                                                        

4.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请你简要评析。(3分)

                                                                                        

                                                                                     

                                                                                     

5.赵章的三个儿子都很孝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自觉出走”?(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答题。(10分)

刀爱

(1)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3)“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4)“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5)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6)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8)“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9)“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10)“那有什么不好呢?”

(11)“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13)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16)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2期,乔叶作,有删改)

1.请概括出“我”对砍树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2分)

    儿时:                          长大了: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好在哪里。(2分)

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的句子。(4分)

(1)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刀爱”含义的理解。(2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3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山门于河(    )       数小舟(    )

   于沙上(             沙为坎穴(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一寺临河干(                   (2) 沿河求之,不亦              

  (3)十余岁                      (4)尔辈不能究物理                        

3.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与其它项不同的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写景抒情诗,以“      ”字统领全篇。(1分)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分)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4分)

星期天,我(小明)和同学小华一起买书,在商场门口遇见一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故摔倒,伤情较严重,围观行人因担心讹诈不敢上前救助。小华见状马上冲上前去准备搀扶,我在钦佩他热心助人品行的同时,又担心他会因此惹上麻烦,于是拦住他说:“                                 

                                 。”小华听后觉得我说的有些道理,但他看着老人躺在地上痛苦呻吟的样子,还是决定救助。同时,他也留了一个心眼,叫我做些场外准备,也好有备无患,于是他对我说:“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