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在“一个人能”后面加“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而且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将“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互换位置)
C.费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白天经历的事情;三是儿童时期的经历。(在“身体”后面加“的状态”)
D.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把“不管”改成“尽管”)
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一夜之间便洛阳纸贵。购书中心开门十分钟不到,上百本莫言作品存货被一扫而空。莫言是我国著名作家,获诺奖之前已经蜚声海内外,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美轮美奂的书籍当中,无人问津。对于因得奖而引发的抢购、阅读莫言作品热潮,莫言很不以为意,他说: “我不希望出现所谓的‘莫言热’,即便有,也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冷却下去。大家该干嘛就干嘛。”
A.洛阳纸贵 B.蜚声 C.美轮美奂 D.不以为意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庸碌 缀学 睿智 豁然贯通
B.肥硕 陨落 商酌 无与抡比
C.旁骛 吹嘘 伫立 刻骨铭心
D.要决 褴褛 静谧 重蹈覆辙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脚踝(huái) 谀(chán)词 阴霾(mái) 面面厮觑(qù)
B.阔绰(chuò) 亵(xiè)渎 汲取(jí) 棱(léng)角分明
C.社稷(jì) 禀(bǐng)请 笨拙(zhuó) 舐(shì)犊之情
D.抽噎(yē) 拮据 (jū) 夙(sù)夜 恃(zhì)才放旷
写作(40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总体要求: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题一:进入初中已经两年了,你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渐渐地长大的你,心灵深处一定会萌发出许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父母、师长 的理解。渴望有位知心的好友,渴望学业成功、甚至渴望得到一条漂亮的裙子、一本心爱的画册等等。
请以《我渴望----》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不少于600字。
题二:生活中常有不少的感动。感动,缘于危难中的大爱,困难中的相助;感动,缘于梦想的点燃,理想的实现,感动缘于矛盾的化解,友情的建立;感动源于人群中的笑眼,亲人的牵挂……一次叮咛,一句问候,使得感动浸满心田。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有真情实感,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阅读《老妪》一文,回答问题。(16分)
(1)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做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2)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3)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4)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5)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6)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7)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8)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9)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10)“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11)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12)儿子仰脸看我。
(13)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14)而公园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15)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阅读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子,回答:(4分)
(1)“我”“不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产生“体恤”和“怜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4分)第⑨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__描写。结合全文思考:这样描写老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请找出文中分别描写两位老人的目光且前后呼应的句子,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我”为什么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后来,“我”为什么又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猥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