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件新衣、一个篮球……也许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

请以“渴望得到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按题写作;

字数600字左右。

 

我渴望得到理解 理解,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理解,尤其是中学生,一个未成年人,真的太渴望被理解了。渴望被家长理解,渴望被老师理解,渴望被朋友理解,渴望...... 我渴望被我的家长理解。父母虽然很关心我,很照顾我,但父母却渐渐不理解我了。每天都要我做这个,做那个。相反,有时这个不可以,那个又不可以。我还是个孩子,孩子要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我却像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了自由。那唠叨声整天在我耳边回响,学习,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你们一心只想要我考取好成绩,自以为有了好成绩就有了一切,却不理解我内心想要的是什么。平时我都不可以放松娱乐一下。我是有主见的人,我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你们却把我牢牢地关在“监狱”里似的。身为一名中学生的我,每天都有太多的压力,有学业的压力,有升学的压力,你们知道吗? 伙我渴望被我的老师理解。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但是,亲爱的老师们,你们在给我传授知识的时候,可曾理解过我。你们只顾着教课授业,有时忽略了我们的感受,不理解我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在假期里,你们只会把堆积如山的作业塞给我们,觉得那样才可以让我们过一个充实的假期。你们错了!我们并不是学习的机器,我们要接受教育,适当的作业是好的,但是过多的作业只会让学生感到烦恼,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非常得的不好!你们知道吗? 亲爱的家长们、老师们,请你们多用宽容的心态来理解我们吧!给我们一个宽松的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吧,那样才能让我们健康成长! 【解析】 试题分析:文题一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写好半命题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审题,科学补题 要认真研究文题中提示语的要求,吃透已经出示的半命题中词语的含义,明确半命题已有内容和自己待填内容的关系,从而补出合乎语法的词语或短语,与已有半命题构成完整题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要忘了填写文章题目这一关键步骤。文题选择好了,在起点上你就高人一筹。确定文题时,要本着一定的原则要易写作。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渴望得到(理解,支持,自由,友谊等等……)”,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二.明确主题,确定体裁。 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 三.精巧构思,内容健康。 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 渴望得到金钱”就会令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应引起注意,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了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总的来说,写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①要有熟悉性。选自己熟悉的,你才能顺利地写下来。 ②要有个性化。选自己能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从作文选中借来的东西。 ③要有新视角。当你看到题目想到的第一个构思,而大多数人可能也会想到时,就应回避这个构思。运用发散思维,将你想到的新视角、新构思罗列出来,再选择。确定构思之后,运用纵向思维,对题材开掘深一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深山寺院,慕名求教寺内高僧,沮丧地说:“人生太多坎坷,总不顺意,活着也是苟且,愿青灯黄卷了此残生。”

年轻人少时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肩负家业振兴希望,不料名落孙山功名未成,棒打鸳鸯佳偶未成,生意失败事业未成,一遭遭打击让他在挫折和坎坷中日渐消沉,振兴家业的压力更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无法解脱。

高僧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无尽叹息,未发一言。带着他来到古刹后院,只见白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数棵白杨参天高耸,傲然挺立,无一旁逸斜出。又带他来到山门外,只见棵棵白杨,姿态婆娑,虬枝盘旋,比寺内的白杨矮的多、乱的多,更少了寺内白杨那向上的神韵。

高僧看着年轻人的眼睛,问:“同是白杨,有何不同?”年轻人想了想,说:“寺内的白杨经过了修剪,而山门外的却未经刀斧。”

高僧捋了捋白须,笑着说:“你说的很对,寺内的白杨确经我寺僧人修剪。在树生长中,难免会有诸多旁干斜出。为了让树长得笔直高大,必须要砍去些侧枝。树和人一样,都会疼的。这些刀斧之痛,在们原本光滑的表皮,留下了一个个伤疤。你看这些节疤是否象一双双眼睛?”

年轻人点头,那院内白杨树身上的节疤确如一双双眼睛。高僧接着说:“每只眼睛都曾是一个伤疤,一次刀斧之痛。现在伤口早已愈合,他们已成栋梁之材,低下头看看走过的路,会发现每次受伤其实都是岁月永恒的馈赠,每个伤口都让他们多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让们更上一个高度。而山前哪些从未经疼痛的白杨只能虬枝满身,不堪大用,最终成为炊煮之柴……

⑥听了高僧的话,年轻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是啊,你现在不就是那成长中的白杨吗?你是希望成为栋梁之材还是作炊煮之柴?要想成好材,岁月的刀斧会在你的身上留下无数的疤痕,不要怕一时的疼痛,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吧。”

年轻人思忖着,如醍醐灌顶,拜别老者大步走出山路,背道而去。“当你终于长成参天白杨之时,你会发现不见累累的伤疤,只见颗颗慧眼。年轻人,其实人生最难得的经历是受伤,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一路上,老者的话不绝于耳。

数年后,年轻人终于百折不挠成就了一番功业。

众生芸芸,你我仿佛也如那白杨,岁月的刀斧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了馈赠你是否还记得那伤疤的疼痛?要想成好材,就别怕那一时的伤痛,其实那每一个伤疤,都是为了让我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让我们再攀上又一个人生的高度。
1.细读全文,试概括“年青人”对自己人生境遇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满分5 manfen5.com

2.阅读第两段,回答问题。

从全文看,第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3分)

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白杨树?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其作用。(3分)
3.文章最后一段的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4.请站在文中“年轻人”的角度,结合第二段的内容,说说如何“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3分)

 

查看答案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①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他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这条围巾。

②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她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③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 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④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⑤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条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 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围巾一直会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来买走它。”

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他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太小气了。

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他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他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3分)
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结合语境说出下列两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艺术品。

她可怜地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4.这篇文章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明理由。(4分)
5.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3分)

 

查看答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面句中对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至道(即使)               是故学然后后不足(所以)

B.不知其也(甘美)             然后能自(强盛)

C.教然后知(不通,理解不了)   学半(教)

D.教学相也(增加,促进)       然后能自反(反省自己)
2.用现代汉语表示下列文句(2分)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伸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作者在讲述教与学的关系时,先谈到了教困促学,进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C.文章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作者相传是西汉戴圣。

  D.文章的论述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而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4.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感悟?(3分)

 

查看答案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湖上蓬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他的行踪是         。(1分)
2.诗中有一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同学们一定开展过《成长的烦恼》的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自己活动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或完成要求的工作。(5分)

①请写你们活动的主题和活动的两个目的。(3分)

②如果你是活动交流展示时的主持人,请围绕活动主题写一段话,作为开场白。(不超过50字)(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