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6分)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6分)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2分)


2.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据”,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⑧ 2.①中国最早发现黄岩岛,中国最早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为中国的版图,实施主权管辖;②中国一直对黄岩岛进行长期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科学考察;③菲专家发表文章称黄岩岛为中国固有领土。 3.对比论证。作用:有力地驳斥了对方“地理临近论”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或有力地论证了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则。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层次划分的掌握情况。本文从菲律宾和我国两个角度分析了黄岩岛的归属问题,其中的1-3段论述“地理邻近论”的荒谬,4-8段以“历史”、“开发利用”的角度证明黄岩岛是我国的领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据的概括能力。从文章的第5.6.7段中看出,种种依据是指:中国最早发现黄岩岛;我国一直对黄岩岛从事科考研究工作;菲律宾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是中国的领土。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在第二段中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论证“地理近邻论”是不成立。 考点:划分层次,议论文阅读,概括论据,分析论证方法 点评: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理清各段论述的中心内容,依据不同的论述对象、论述方式划分层次。掌握论据特点并能用简单的话总结出来。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阅读文章,从中理清思路,找出论据,并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掌握论证方法。一般论证方法包括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发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8分)

【百家争鸣】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引自互联网)【权威调查】2010年、2011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

年度

人均纸质

书阅读量

人均电子

书阅读量

日均纸质书

阅读时间

日均数字化

阅读时间

2010年

4.25本

0.73本

16.78分钟

12.07分钟

2011年

4.35本

1.42本

14.85分钟

16.64分钟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

【媒体信息】

    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鄞州万达的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如今左岸书店也即将和宁波市民说再见。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宁波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                    (摘自《现代金报》2012年4月22日

【它山之石】

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 本。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摘自《宁波晚报》《现代金报》)
1.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

   B.很多外国政府对实体书店实行免税,并提供资助,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

   C.从近两年国民阅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D. 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这需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
3.阅读上述材料,推断民营书店衰弱的若干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它山之石】,结合前几则材料,说说你获得的启示。(至少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28分)

流泪的蓑衣(14分)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1..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4分)

①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3】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父亲的生活中,一定有那么一件令他永久难以忘怀的礼物,给他留下永久的记忆的东西,请你写出来,谈谈你的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陟罚臧否       

③征求不                       欲清净(       
2.翻译句子。(4分)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的一项(    )(2分)

  A.志犹未  征求不              B.夙夜忧叹  故夙夜孜孜

  C.遂致灭  此诚危急存之秋也    D.然志未已  夫治国栽树
4.下列各句对甲乙两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甲】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前向后主刘禅所提的治理国家的建议。

B【乙】文是唐太宗谈自己的治国之道,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C【甲】文从天下形势着手,以说理为主,采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D【乙】文是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隋炀帝治国的事例,并采用现身说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查看答案

江城子· 密州出猎(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体会其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情况,下片写自己的雄心壮志。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他去看他射虎。

C.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望江南》大同小异。

D.这首词结句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7分)

中国梦,一个美好而充满希望的词汇。民族因中国梦而兴盛,国家因中国梦而富强,人生因中国梦而精彩。中国梦,是洋溢在孩童脸上的满足微笑,是澎湃在青年心中的雄心壮志,是播撒在老人身上的和煦阳光。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梦之队”成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书写者。青葱四月,九0六班以“走进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启了同学们的一段筑梦之旅。

①刘兰同学在查阅资料中发现“中国梦”最早出现在700多年前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诗中。他在元兵压境、危亡在即的时候,写下了《德祐二年岁旦》(二首)。第一首颔联“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抒写了国治民安的政治愿望。《下泉诗》是《诗经·曹风》的篇名,主要表现人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你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活动小组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不同年龄段1500人的梦想,下面是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的统计表,请认真分析并写出两点探索结论。(3分)

最美梦想统计表

梦想人数(人)

年龄(岁)

更好的教育

更稳定的职业

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

社会保障

20—30

300

80

80

40

31—49

50

150

200

100

50—65

15

40

45

400

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全班同学围绕“中国梦”即兴创作对联,孙春明同学口占上联,他邀请你对出下联,你能对出下联吗?(2分)

上联:长城内外中国梦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