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比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与《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0题。 [甲]林尽水源...

比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与《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0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仿佛若有光(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具答  何陋

B.遂外人间隔 选贤

C.欣起行 屋舍俨

D.念无与乐者 不足外人道也
3.翻译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1)隐隐约约(2)与世隔绝的地方(3)考虑,想到 (4)共同、一起 2.C 3.(1)(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甲文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社会。(2分,能说出世外桃源的特点即可) 乙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2分,答出有喜有忧两方面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能力。其中注意“绝境”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已:危险的处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的辨析能力。其中的A项中的“之”的意思分别是“代词,他”和“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B项中的“与”意思分别是“和”和“通举,推举”。C项中的“然”意思都是“……的样子”。D项中的“为”意思分别是“做,行”“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一句属于省略句,翻译的时候将句子成分补充完整。注意“无论”的解释。翻译为“更不用说”。第二句话是一个比喻句,翻译的时候译出比喻句的本体月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甲文借助虚拟的桃花源,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乙文通过记叙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写承天寺的美丽夜景,表达作者赏月的欣喜,被贬的感慨复杂心情。 考点:解释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含义,翻译文言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点评: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方法。文言文词含义很丰富,它会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意思,所以一定要放到语境中理解虚词的含义,学习中要注意整理积累、归纳比较。掌握翻译句子的方法。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也就是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特点,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要符合要求。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归纳出信息要点,并能够正确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意思。这是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综合考查,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初二七班进行了“我爱读名著”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答题。

1)【名著大家读

阅读下面三个片段,回答问题。

【甲】冬天过去了,窗外已春意盎然。他动完了最后一次手术,总算死里逃生,但已毫无血色。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待在医院里了。他在各种病人的痛苦和垂死者的呻吟、哀号之中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比忍受自身的痛苦更为艰难。医生建议他再作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我可够了。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乙】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丙】“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甲段文字中的“他”是          (人名)。乙段文字写了          的故事。(概括情节)。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篇名)。(3分)

2)【名著大家评

上面所涉及的三部名著,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出你喜欢的理由。(3分)

3)【名著大家议

丙段文字中当“我”终于在父亲面前背完书,可以去看戏时,“我”为什么高兴不起来?(2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          ,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4)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浣溪沙》)

(5)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莲花是高洁的象征,故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                     。”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乡村,没有树的村庄是不可想象的,而一个没有鸟的村庄,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其实,人是村庄的主人, 。说透了,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和谐。

A.①鸟是村庄的风景 ②而树是点缀风景的亮色

B.①树是村庄的风景 ②而鸟是点缀风景的亮色

C.①树是村庄的风景 ②而人是点缀风景的亮色

D.①人和鸟是村庄的风景 ②而树是点缀风景的亮色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

B.《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是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C.《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是东晋时期的地理学家。

D.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体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良知和公正的立场。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刚刚还谈论得眉飞色舞的同学,一见到老师来了,立刻销声匿迹了。

C.那条路实在太狭窄了,微不足道,两个人并排过去都不可以。

D.魔术的原理往往说起来简单,难的是如何在表演现场天衣无缝地呈现给大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