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父亲的大学
①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情愿盘腿坐在炕头帮祖母纺线,也不肯进学堂。父亲不上学,也就不识字,他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而读过书的大伯三叔四叔,无一例外地成了“公家人”,虽然几年才回来一趟,但都是春风满面,神采飞扬。相比之下父亲却显得委琐俗气。每当他们弟兄几个坐在一起,我甚至都不敢看父亲一眼。
②父亲当年为什么不肯上学,父亲从未说过,我也没问过。倒是母亲每每与父亲闹翻,最后总是毫不留情地质问父亲:那时你咋不上学呀,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母亲这话一出口,父亲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低下头,只顾一口接一口地吸烟,一声不吭。
③父亲不识字,闹了不少笑话。听说有一回父亲进城,直通通地就走进了女厕所,被一个女工骂了出来。父亲吓得魂不附体,苦苦哀求,后来甚至下了跪。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扬开了,有大半年的时间,父亲在村里走路,头总是垂得很低。
④这事虽然与我无关,但既然发生在自己父亲身上,我也就很难为情。每当看到或听到村里那些长舌的男人女人饶有兴致、添油加醋地谈论这件事时,我无不转身落荒而逃。回到家,真想戳着父亲的鼻子问他当初为什么不上学不读书,而偏偏去做那些纺棉花的女人活。但看到父亲寂寞苍老的样子,又禁不住顿生怜悯,真想抱住父亲的腿大哭一场。
⑤我上了高中,有一次,父亲怯生生地说想到学校来看我。听了这句话,我顿时感到一阵寒颤。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父亲,学校共有几处厕所,男厕在哪一边,不厌其烦地给父亲讲解“男”字与“女”字的不同。父亲不说话,只低头默默地吸烟。返校后我忐忑不安地等父亲来,夜里偷偷地拿红粉笔去加重厕所上的那个“男”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高考前夕,我回了趟家,到家时已近黄昏,但家门却还紧锁着。我坐在大门旁的石头上等父亲,看着黄昏一寸一寸地爬上泥墙。邻家婶子从家里走出来,抬头看见我,说:梅子,你咋才回来?你爹犯胃病吐血了!我“腾”地站起来,电击了一般。婶子又说:现在好了,昨儿出的院,这会儿在地里忙呢!我拔腿往田里跑,远远地看见父亲腰里扎着一根草绳子,那么瘦小枯干!我跑上去,默默地站在父亲身后,眼泪簌簌而下。父亲说,很晚了,咱回家吧。我与父亲拉着排子车往家走,一路无语。一抹晚霞在西边的天空灿烂地燃烧,映照着我羞红的脸。
⑦终于等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的话突然多了。我很难理解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怎么就一时那么能说起来。凡是能想起来的,他都往外说。当年为啥不进学堂念书呀,那是因为家里穷呀,要是都上学,还不把你爷爷奶奶活活累死呀!你大伯三叔四叔都上过大学,就我没上过,现在好了,我闺女考上大学了,那就是我的大学!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有时说得母亲烦了,就顶他:你歇会吧,自己的肠子还用别人给你量么!但父亲似乎已经不再怕母亲,仍是趾高气扬地说个不停。
⑧临上大学的前一天,一向舍不得多花一分钱的父亲摆了满满两桌酒席,把村长、支书、我小学的老师连同村里有些许墨水的人,都请到家里来。父亲红光满面,大声地说着些谦虚里透看骄傲的话,与他们碰杯,与他们喝酒。父亲谈笑风生,神采飞扬,全没有了往日的卑下与委琐。我躲在灯影里,泪流满面……
1.阅读全文,本文蕴含了作者对父亲丰富而有变化的情感,说说具体有哪些?(3分)
2.阅读第⑤节,说说“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的原因是什么。(3分)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2分)
现在好了,我闺女考上大学了,那就是我的大学……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
4.本文第⑤段的最后一句“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里同样有一句“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同样的话在两篇文章中都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只有“现在”才能觉得“那时真是太聪明”?(4分)
5.文末“我躲在灯影里,泪流满面……”,体会“我”此时的心情,以“我”的口吻写一段话给父亲。(不少于100字)(4分)
比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与《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0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仿佛若有光(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念无与为乐者( )
④相与步于中庭( )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具答之 何陋之有
B.遂与外人间隔 选贤与能
C.欣然起行 屋舍俨然
D.念无与为乐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3.翻译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初二七班进行了“我爱读名著”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答题。
(1)【名著大家读】
阅读下面三个片段,回答问题。
【甲】冬天过去了,窗外已春意盎然。他动完了最后一次手术,总算死里逃生,但已毫无血色。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待在医院里了。他在各种病人的痛苦和垂死者的呻吟、哀号之中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比忍受自身的痛苦更为艰难。医生建议他再作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我可够了。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乙】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丙】“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甲段文字中的“他”是 (人名)。乙段文字写了 的故事。(概括情节)。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 》(篇名)。(3分)
(2)【名著大家评】
上面所涉及的三部名著,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出你喜欢的理由。(3分)
(3)【名著大家议】
丙段文字中当“我”终于在父亲面前背完书,可以去看戏时,“我”为什么高兴不起来?(2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 ,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4)山下兰芽短浸溪, , 。(苏轼《浣溪沙》)
(5)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莲花是高洁的象征,故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 , 。”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在乡村,没有树的村庄是不可想象的,而一个没有鸟的村庄,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其实,人是村庄的主人, ① , ② 。说透了,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和谐。
A.①鸟是村庄的风景 ②而树是点缀风景的亮色
B.①树是村庄的风景 ②而鸟是点缀风景的亮色
C.①树是村庄的风景 ②而人是点缀风景的亮色
D.①人和鸟是村庄的风景 ②而树是点缀风景的亮色
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
B.《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是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C.《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是东晋时期的地理学家。
D.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体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良知和公正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