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新闻特写,完成小题。(21分) 最动听的声音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

阅读下面新闻特写,完成题。(21分)

最动听的声音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然而,话洞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12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1.这篇新闻特写主要通过描述哪两个场景来报道消防队救助老夫人事件?请概括回答。(要说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结果)(6分)

                                                                      

                                                                      
2.文中2到6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消防队员与老夫人的对话。说说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3.文中划波浪线的“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1分)

                                                                         
4.文中画直线处,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起逐车来说?(3分)

 

                                                                        
5.本文结尾,人们为什么说“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请联系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4分)

 

                                                                         
6.任选下面一句话,作简要赏析。(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3分)

①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人。

②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

 

 

1. (1)凌晨2时15分,哥本哈根消防队接到老夫人的求救电话,通过电话了解对方地址,结果失败。 (2)凌晨3点30分,消防队出动14辆消防车,惊动全城,全力寻找及时救助了老夫人。 2.详写消防员与老人的对话,突出了消防员的细心、耐心和负责,刻画了正直热心善良的消防员形象,也为后文写寻找救援老夫人埋下伏笔。 3.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4.这样写真实具体地表现出寻找的过程,突出了寻找过程的紧张有序。 5.创造这些声音的是一群极负责分心,热心善良、有正义感的消防员,并且他们是要去救助生命垂危的老人,这警笛声是和谐友爱社会的象征。 6. 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焦灼(紧张、沉重、沉痛)的心情。 ②运用拟人,形象地写出(渲染)了但是紧张的气氛。 【解析】 试题分析: 1.仔细阅读文化在哪给抓住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来概括。应该说清事件、地点、人物、事件及其结果。 2.这段语言描写突出表现了消防员的细心、认真、负责人、有耐心,生动刻画消防员的形象,并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3.这句话里拉斯马森的表现照应了前文“电话没有挂断“的情节。 4.仔细阅读文章,就会发现这是写“寻找的过程“,能够更加真实地写出这个工程的“紧张有序”。 5.理解这句话中“尖啸声”“最动听”的意思。“尖啸声”指的是“警笛”的声音,这是消防员责任心的体现,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所以说是“最动听”的声音。 6.这两个句子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赏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概括主要内容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照应 理解文意 理解句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短文《读书可戒躁》(作者沐沂),完成题。(16分)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看看我们身边,大多如此: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宝典”“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

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其实,读书正可戒躁。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针对                    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分)
2.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段加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3.概括选文第②段中除“古人‘三上’读书”以外的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并分别分析其论证作用。(6分)

 

                                                                         
4.请根据文意,仿照选文结尾划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2分)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17分)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⑴日光下                   悄怆幽邃(               

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2.下列各组中,两个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不可知源——未复有能与奇者    B.乃记而去——局促一室

C.其境过清——不游堕事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微颔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和甲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写到景物的“影”,作用有何不同?(2分)

 

                                                                         
5.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的人,同是寄情于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3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8分)

【材料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出台,假期旅游成为一种生活休闲方式。“十一”黄金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面是对泉州市近三年“十一”黄金周接

 

待游客及旅游收入的情况统计。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接待游客总数(万人次)

178.7

189.5

229

游客同比增长

53.4%

21.2%

21.2%

旅游收入(亿元)

13.8

14.9

18.52

收入同比增长

44%

23%

24.3%

1.通过对上表内容的分析,你得出怎样的结论?(3分)

 

【材料二】近年来,“黄金周”集中旅游的弊病日益突出:景点人满为患,超负荷接待导致游客不文明现象增多,环境负荷加重,旅游设施过度损坏;交通拥堵,航班、车次、汽运高度紧张,安全事故增多;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旅游价格上涨;接待量的剧增,使服务质量下滑,消费者利益受损。难怪不少旅游者抱怨,“黄金周”期间旅游不是享受,而是受罪。
2.请根据材料二,为“如何解决黄金周旅游问题”提两条对策。(2分)

 

【材料三】我县最偏远的雷山乡古寨村地势险要,背靠大山,三面悬崖,其地理特征被称为“油灯挂壁”;村外峭壁凌空,村内田园风光;堪称世外桃源、人间奇景;山上的松林郁郁葱葱,在绵延的峻岭上释放着无限的生命能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3.综合探究【材料三】,你赞同开发古寨村旅游区吗?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分)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一文阐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苦乐观:                 

                ,最苦;                                      ,最乐。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填空。(11分)

⑴开轩面场圃,                      ⑵塞下秋来风景异,                

                ,柳暗花明又一村。                   ,休将白发唱黄鸡。

⑸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⑹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                                     

                            。(《周庄水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