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作文。(60分) 痛苦会流泪,激动会流泪。泪水是人心底最真实的感情流露。弱...

按要求作文。(60分)

痛苦会流泪,激动会流泪。泪水是人心底最真实的感情流露。弱者有泪,强者有泪,泪水里写着每个人的悲与欢。

请以“泪水”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记叙你的经历,也可以发表你的见解,抒发你的感受。文体自定(诗歌戏剧除外),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

 

泪水 窗外是霏霏细雨,透着斑驳滴着水的树叶,不由得想起了你。执书静坐,只见那一条泪河蜿蜒淌来,那是你心碎后留下的泪。易安,我轻唤。你不应。只燃一炉香,听你讲述一段往事…… 仲夏,红藕香残玉簟秋,残荷无语,倚匀淡疏影。夏雨敲打着她们,茎蔓在水中瑟瑟发抖,泛起涟漪。你孑然一身撑着舟寂寞的游荡。空叹一声,那年收到他从云中寄 得锦书来,又是雁子回过,月儿伴你上西楼,无言谁会凭阑意“明诚,你可知道我有多么想你。”你在心中默念。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只有将那份执念在心底封存,回忆越美好,现实越残酷。悲凉才下眉头却铺天盖地涌上心头,连幸福的余热都席卷得无影无踪。你双眸含泪,晶亮晶亮的灿若明星,一滴清泪滑落。 阳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春花无言,浸没在凄清中。日上三竿也懒得梳头,几缕青丝垂落,你面容憔悴。自从听说丈夫离世的噩耗,你就变得愈加脆弱不堪。怀顾四周,不经意间看到一本古书,上面早已积了层厚厚的灰,拿起书轻轻弹掉灰尘,翻开书尽是丈夫留下的字迹,无数画面如潮一般涌现在你的脑海中,却短暂的犹如烟花,粲然开放瞬间消逝。摩挲着手中的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说还休。一道玉泪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泛黄的书页上,很快埋没在尘埃中。本想去双溪泛舟,你只消了这念头,怕是那轻舟载不动许多愁。 悲秋,满地黄花堆积,秋菊无声,憔悴损。当年的采花人早已去也,如今有谁堪摘?你寻寻觅觅,破败的院落只剩西风呼啸,你衣袂飘飘,竟是说不出的凄凉。心里暗想饮些薄酒御寒,不想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留声,是当年送信的雁吗?你起身回屋,闭锁疏窗,倚窗静待时光流逝,见太阳毫不留恋地落下山去,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树影斑驳,雨滴飞花碎玉般敲击着树叶。想着当初的幸福,早已干涸的眼睛又盛满泪,苦叹,这次第,怎的一个愁字了得?一滴血泪落下。 那雨还在下,那人泪不止。 你的悲伤早已逆流成河,流至我的心底。我知道你的心已支离破碎,想挣脱这一切束缚,不觉泪潸潸然。第一炉香已燃完,窗外的雨默然落下,你,一代词宗李清照的那段悲情往事会永驻人们心间。 【解析】 试题分析: 一,审清题目,确定思路。“泪水”在这里是一个中性词,既指喜悦的泪水,也指悲痛的泪水,因此写作的思路很宽了。可以选择生活中曾经感动过我们泪流满面的故事与事件、“我”得到某个意外的惊喜而喜泣的场面,也可以写我们做错事以后后悔得无地自容的经过,饱含的泪水是后悔的见证,是改掉错误的决心。 二,确定好正确的主题。当确定材料以后,确定怎么样的主题是作文的核心问题了。“泪水”这个题目,很多同学容易理解偏差,把父母的严厉要求理解为父母的不通人情,把老师的严格要求理解为故意刁难。为此,很多同学容易借此作为责备长辈的途径,这种主题思路是错误的,写作时要注意。正确的主题对于成就一篇佳作是很重要的,没有正确的主题或没有积极意义的不能算好文章。文章主题要做到:准确、正确、明确。准确指在立意时要做到合乎题意。正确,则是正确积极。最后就是明确表达。下笔前应有明确不含糊的立意,文章反映的是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写作时将其明确地贯注于全文表达出来。 三,结构要完整。 我们的思路要围绕经历过的事情来考虑,想想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想想发生的趣味插曲,我(他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又想了什么,最后结果又怎样?这些问题写好了,一篇作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就丰富了。但是,这还不是一篇优秀的作文。一篇好作文,还必须选材新颖独到,写自己独特的经历或者感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21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6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                                                 
2.结合文本,分析孙老师或他妻子的性格特点。(4分)

 

                                                                            
3.文 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3分)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4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18分)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 (4分)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4分)

 

                                                                            
3.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分)

 

 

                                                                            
4.第⑥段中加横线的“这些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 (2分)

                                                                            
5.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最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1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计事

    B.又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 / 中力拉崩倒之声

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屯长/天下唱,宜多应者。         

D.九百人大泽乡 / 时先主新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陈胜在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B.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C.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谋事的睿智。

D.陈胜起义钱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5分)

(1)  孤不度德量力,欲大义于天下(陈寿《隆中对》

(2)  怀怒未发,祲降于天《战国策》

(3)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

(4)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

(5)  此人可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