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17分) (1)那一年我21岁,正是精力旺盛热情泛滥的年纪...

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17分)

(1)那一年我21岁,正是精力旺盛热情泛滥的年纪。当时我在一个大山脚下的乡村小学教书,整天和一群灰头土脸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打交道。那一年,因为失恋,我的心灵接连遭受了两次打击,对这些乡村孩子,对教书,突然失去了兴趣。我把学生“放了羊”,一个人到山上去坐,一坐半天,长久的出神。

(2)我突然觉得,人与人之间,那种叫“爱”的情感,是非常单薄、虚假、似有又无的东西。活着,成了最没意思的事情。

(3)那年暑假,我简单的准备了一下,想到外面走走,散散心。去哪儿?不知道,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4)家中,父母早早地把好吃的准备好,因为他们的儿子要回来过暑假了。开始几天,他们以为我在学校给学生补课,可10天过去,他们的儿子还未回来,就开始不放心。父亲说去学校看看,就骑车30里到那个乡村小学找我。没找到,他便打听,有人告诉他我一放假就收拾东西走了,不知道去哪儿了。父亲的心悬起来,他回家把这一情况告诉母亲,母亲的心也悬起来。

(5)第二天,年迈的父亲出征了。把一个县内我所有的同学的家都找过了,没有打听到我的下落。父亲在毒日头下骑着车,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找。他遇到我的同学就问,眼圈儿红着,声音哑着。风尘仆仆的父亲,一连找了十多天,嘴唇上起满水泡,后来嗓子也哑了。

(6)一日大雨,把途中的父亲浇成了落汤鸡。他想找个避雨的地方,没有。父亲就想索性快骑早点到家,可车胎偏偏这时候“放炮”了。又累又急的父亲只好冒雨推车赶路。到家时,他连上炕的力气都没有了。

(7)那些天里,我的母亲常做噩梦,梦见我走进黑店,被人杀害,把我的肉做馅儿包了包子。我坐在一个一个小包子里喊着母亲。醒来,母亲就把父亲推醒,让他快去救我……

(8)父亲得不到我的任何消息,母亲夜夜梦见我遭遇不幸,夜夜哭喊。本来不迷信的父母由不得迷信起来。他们请来一个算命先生,先生是个瞎子,用手掐着,掐着,说:你们的儿子现在在东北方向40里左右,快去找吧。

(9)父亲闻言大喜,骑车直奔东北方向40里赶去。赶到那里,父亲一下傻了。那里是个大水库,蓝绿的水面在微风中轻轻抖动。父亲围着水库转了一圈儿,又转了一圈儿,他试图找到我留在岸边的“遗物”,但什么也没找到。

(10)父亲一屁股坐在地上。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吃力地站起来,再往回骑车时就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

(11)40天后,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回来了。我心中的郁结的一切不快和痛苦都抛给了外面的世界。

(12)走进家门,母亲见了我,像不认识似的愣了片刻,接着便跌跌撞撞地扑了过来。

(13)父亲操一根棍子在手,喝一声:“杂种!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一脸怒气地冲过来。

(14)父亲手中挥舞的棍子,悬在我的头上,没有打下来,片刻,那只胳膊缓缓地、缓缓地,像电影里的慢镜头落下来。猛地,父亲用粗大的手掌把我的脑袋搂在他的怀里,一边哀哀地哭一边地说:“儿子,你可回来啦!”

(15)这时我才发现母亲的脸上布满皱纹,憔悴不堪。父亲简直老了20岁,让我不敢认了。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4分)
2.结合上下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父亲一根棍子在手,喝一声:“杂种!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一脸怒气地冲过来

 

(2)父亲的心起来,他回家把这一情况告诉母亲,母亲的心也起来。。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4分)

 

                                                                     
4.文章以第几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5分)

 

 

 

 

1.写“我”因失恋外出散心,年迈的父母焦急万分四处打听“我”的下落。 2.(1)通过动作描写,表面上写出了父亲对我不辞而别的愤怒,而实际里传达出父亲对我的担心和爱。 (2) “悬”是“悬空”“提起离地”的意思,两个“悬”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母不知儿子下落时的忧愁、担心、着急的情态;同时表现了父母对儿子深深的爱。 3.从父亲在我不辞而别后,不辞劳苦四处奔波,打听寻找我的下落;我回家后虽挥舞木棒却并没打我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慈祥和蔼、宽容大度、关心深爱儿子的好父亲。(意对即可 4.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可以更加真实的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心里情感,使文章增加可信度。因为我的不辞而别让父母担心牵挂,度日如年,尤其当我看到父母的皱纹和白发时,更感伤不已,表现了我的愧疚、懊恼、后悔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抓住文章的六要素回答,采用题目扩展法来概括,题目为“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通读全文,看“我”到外面走走的原因、经过及结果,然后将这几点扩展开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的内容要具体、语言要简明。 2.心理描写:是人物在一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人物性格。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3.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现在文中找出容易分析出的描写,再认真品味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4.从第人称叙述角度来看,写的都是“我”所见、所思、所感的事可充分展示“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情境更为真切。结合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记叙文阅读 概括文义 描写方法 人物形象 人称及感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苦读与乐读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二曰。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是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这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海伦·凯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确会精神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也牢,而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自然会多用时间,并且乐些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林语堂《论读书》)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幼时酷嗜小说,后来回忆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害余不浅。(《胡适留学日记》)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但既经选择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曰:也不尽然。一个人兴趣广泛还好说,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论、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致颜黎民》)

    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这虽和孙敬、苏秦之有所不同,但也当属苦读应有之义),但是如果不放弃,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朱光潜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才时说:也有些初年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谈读书》)有了滋味也便有了兴趣的萌芽,再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上一阵子。

    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他早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1.文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对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乐之最为重要,孔子是倡导乐读的。

   B.引用胡适的话,说明读书要有选择,不然对自己不利。

   C.引用梁启超的话,说明读书兴趣的培养很难,是长期的,艰巨的。

   D.引用鲁迅的话,说明读书要广泛,各门学科的书都要读
2.下面对短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之苦是不被别人理解和认可、无人赏识之苦。

  B、第二段中“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形容心驰神往,联想丰富。

  C、作者所说的“苦”指读自己“厌恶”的书而感到枯燥之苦。

  D、作者对“乐读”肯定较多,但也分析了凭兴趣读书可能有的两种危害,一是不加选择是有害的“偏食”,二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
3.作者对“苦读”的看法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铛(chēnɡ):平底浅锅。贮录:储存,收存。遗(wèi):给予。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未展:来不及。军人:这里指官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母好铛底焦饭(   )     袁府君即日便(   )
2.对划线句“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B.每天煮饭,(陈遗)就把焦饭储存起来,剩下的给母亲吃。

C.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归还给母亲。

D.每天煮饭,(陈遗)不会把焦饭储存起来,而是带回家给母亲吃。
3.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0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4)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臣卑鄙    当世之事

B全性命于乱世  富贵,无相忘

C臣于草庐之中 军宜枉

D不效则治臣     不以其道
2.翻译下列的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3.表明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作者叙述自己的经历,目的是                                               。(3分)

 

查看答案

仿写两个句子。(4分)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拥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她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修改:删去“由于”)

B:杜小康能否在这里接受磨难,是他战胜孤独的关键。(修改:删去“否”。)

C:孔乙己一到店,许多酒店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修改:“许多”与“酒店的”位置互换)

D:我国古代白话小说都有着引人入胜的人物。(修改:“人物”改为“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