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张皇失措 阻遏 提防 瓦砾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张皇失措     阻遏      提防     瓦砾  

B.落英缤纷     脏物      肃穆     制裁

  C.微不足道     锁屑      鞠躬     交卸  

  D.锐不可当     举箸      狼籍     造诣

 

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脏物”应写作“赃物”,C项“锁屑”应写作“琐屑”,D项“狼籍”应写作“狼藉”。 考点:错别字辨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 rǎn              jiào      

B蹿cuān    jìn      jié      mán

Cqiè     疤chuāng   ruò      使chāi

D       yàn      尬gān       mi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A)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B)“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1.两个选段分别出自哪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4分)

A)出自《                     》,作者是                   

B)出自《                     》,作者是                   

2.选段(A)的莎莉文老师与选段(B)的“先生”在教育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教育方式?说说你的理由。(6分)

 

 

 

查看答案

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17分)

(1)那一年我21岁,正是精力旺盛热情泛滥的年纪。当时我在一个大山脚下的乡村小学教书,整天和一群灰头土脸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打交道。那一年,因为失恋,我的心灵接连遭受了两次打击,对这些乡村孩子,对教书,突然失去了兴趣。我把学生“放了羊”,一个人到山上去坐,一坐半天,长久的出神。

(2)我突然觉得,人与人之间,那种叫“爱”的情感,是非常单薄、虚假、似有又无的东西。活着,成了最没意思的事情。

(3)那年暑假,我简单的准备了一下,想到外面走走,散散心。去哪儿?不知道,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4)家中,父母早早地把好吃的准备好,因为他们的儿子要回来过暑假了。开始几天,他们以为我在学校给学生补课,可10天过去,他们的儿子还未回来,就开始不放心。父亲说去学校看看,就骑车30里到那个乡村小学找我。没找到,他便打听,有人告诉他我一放假就收拾东西走了,不知道去哪儿了。父亲的心悬起来,他回家把这一情况告诉母亲,母亲的心也悬起来。

(5)第二天,年迈的父亲出征了。把一个县内我所有的同学的家都找过了,没有打听到我的下落。父亲在毒日头下骑着车,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找。他遇到我的同学就问,眼圈儿红着,声音哑着。风尘仆仆的父亲,一连找了十多天,嘴唇上起满水泡,后来嗓子也哑了。

(6)一日大雨,把途中的父亲浇成了落汤鸡。他想找个避雨的地方,没有。父亲就想索性快骑早点到家,可车胎偏偏这时候“放炮”了。又累又急的父亲只好冒雨推车赶路。到家时,他连上炕的力气都没有了。

(7)那些天里,我的母亲常做噩梦,梦见我走进黑店,被人杀害,把我的肉做馅儿包了包子。我坐在一个一个小包子里喊着母亲。醒来,母亲就把父亲推醒,让他快去救我……

(8)父亲得不到我的任何消息,母亲夜夜梦见我遭遇不幸,夜夜哭喊。本来不迷信的父母由不得迷信起来。他们请来一个算命先生,先生是个瞎子,用手掐着,掐着,说:你们的儿子现在在东北方向40里左右,快去找吧。

(9)父亲闻言大喜,骑车直奔东北方向40里赶去。赶到那里,父亲一下傻了。那里是个大水库,蓝绿的水面在微风中轻轻抖动。父亲围着水库转了一圈儿,又转了一圈儿,他试图找到我留在岸边的“遗物”,但什么也没找到。

(10)父亲一屁股坐在地上。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吃力地站起来,再往回骑车时就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

(11)40天后,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回来了。我心中的郁结的一切不快和痛苦都抛给了外面的世界。

(12)走进家门,母亲见了我,像不认识似的愣了片刻,接着便跌跌撞撞地扑了过来。

(13)父亲操一根棍子在手,喝一声:“杂种!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一脸怒气地冲过来。

(14)父亲手中挥舞的棍子,悬在我的头上,没有打下来,片刻,那只胳膊缓缓地、缓缓地,像电影里的慢镜头落下来。猛地,父亲用粗大的手掌把我的脑袋搂在他的怀里,一边哀哀地哭一边地说:“儿子,你可回来啦!”

(15)这时我才发现母亲的脸上布满皱纹,憔悴不堪。父亲简直老了20岁,让我不敢认了。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4分)
2.结合上下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父亲一根棍子在手,喝一声:“杂种!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一脸怒气地冲过来

 

(2)父亲的心起来,他回家把这一情况告诉母亲,母亲的心也起来。。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4分)

 

                                                                     
4.文章以第几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5分)

 

 

 

 

查看答案

苦读与乐读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二曰。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是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这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海伦·凯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确会精神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也牢,而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自然会多用时间,并且乐些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林语堂《论读书》)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幼时酷嗜小说,后来回忆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害余不浅。(《胡适留学日记》)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但既经选择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曰:也不尽然。一个人兴趣广泛还好说,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论、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致颜黎民》)

    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这虽和孙敬、苏秦之有所不同,但也当属苦读应有之义),但是如果不放弃,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朱光潜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才时说:也有些初年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谈读书》)有了滋味也便有了兴趣的萌芽,再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上一阵子。

    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他早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1.文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对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乐之最为重要,孔子是倡导乐读的。

   B.引用胡适的话,说明读书要有选择,不然对自己不利。

   C.引用梁启超的话,说明读书兴趣的培养很难,是长期的,艰巨的。

   D.引用鲁迅的话,说明读书要广泛,各门学科的书都要读
2.下面对短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之苦是不被别人理解和认可、无人赏识之苦。

  B、第二段中“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形容心驰神往,联想丰富。

  C、作者所说的“苦”指读自己“厌恶”的书而感到枯燥之苦。

  D、作者对“乐读”肯定较多,但也分析了凭兴趣读书可能有的两种危害,一是不加选择是有害的“偏食”,二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
3.作者对“苦读”的看法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铛(chēnɡ):平底浅锅。贮录:储存,收存。遗(wèi):给予。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未展:来不及。军人:这里指官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母好铛底焦饭(   )     袁府君即日便(   )
2.对划线句“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B.每天煮饭,(陈遗)就把焦饭储存起来,剩下的给母亲吃。

C.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归还给母亲。

D.每天煮饭,(陈遗)不会把焦饭储存起来,而是带回家给母亲吃。
3.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