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炊 烟》选段,完成小题。(17分) ①炊烟总是喜欢站在瓦棱上向远处眺望,并...

阅读《炊 烟》选段,完成题。(17分)

  ①炊烟总是喜欢站在瓦棱上向远处眺望,并且学母亲的样子,以手加额,温和地叫着我们的乳名,喊我们回家。有时,我们玩疯了,或者根本没听见,它们就会像蛇一样,一扭腰爬到云的上面,撒开两腿追赶我们失落在山坳里的脚印。我想,那一定是母亲叫它们来的,否则,它们怎么知道我们在哪座山哪条谷哪块坡地上砍柴扯草翻跟斗呢。在这个世界上,能给你这种感觉的,一定是你的母亲。

  ②像母亲身上的衣裳,炊烟总是随了季节的更替而变换着颜色。暮春,当雨季刚刚开始,炊烟就把自己染成乳白色,且总是贴着瓦檐不肯升高,远远地看,就像给村庄浸上了一层淡淡的水墨。这时候的村庄,宁静,恬淡,有着小女孩一样的幻想。但炊烟里一定有煨土豆浓郁的芳香。农家四月,青黄不接,土豆却在此时懂事似的把自己奉献出来。金黄的土豆粉甜可口,无论是煮了蒸了煎了炒了煨了,都好吃。但我们最喜欢的还是母亲用红红的柴火灰慢慢焖熟的土豆,香气四溢,一层焦黄的皮逗得你直想掉口水,且顾不上吃相,一边撮了嘴吹土豆上的灰,一边在两个手中倒腾,恨不得一口把它吞入腹中。

  ③到了盛夏,炊烟就把自己弄成蔚蓝色,带着几分神秘与骄傲,直直地往上升,好像邻家初长成的女孩,把心事写在脸上,却又故作沉静,目不斜视,待升到半空后,遇到了久盼的风,便脸红红地顾不得害羞,头也不回地跟人跑了。夏天是成熟的季节,炊烟里弥漫的一定是豆角、南瓜和青椒的甜香。这些带点土味儿的食物,总是在你最想念它们的时候,款款地待在那里,等着你去摘。母亲清早起来提一只空篮去菜园,大约半小时后,便带回一篮子水灵灵的蔬菜,且随手扔给你一条嫩生生的黄瓜。你也顾不上洗,在衣角上胡乱擦一下,便迫不及待地塞进口中,然后心满意足地拿了书本,赶了牛儿,一边高声念叨,一边晃着牛铃,悠然地走向绿茵深处。

④秋天,稻子进了仓,红薯发了胀,母亲不再心慌。重阳节,母亲用清早打的井水淘了糯米,她要为父亲蒸一坛过年的老酒。酒是喜庆之物,当然得在重阳这天蒸好,取吉祥长寿之意。在家里,母亲是遮阳的房子,父亲便是那顶梁的柱,而酒则是一个乡下男人的精气神。因此,故乡秋天的炊烟里混合着米酒和烤红薯的醇香,也有着父亲的豪爽之气,因为父亲喝醉了酒,就会扯开破嗓,唱起那火辣辣的山歌。

⑤四季炊烟,最本色的还数冬天。时间刚过早上六点,谁家的屋顶上便开始冒出了一缕淡淡的炊烟,接着是第二家,然后是一村子的瓦灰色。它们开始是悄悄地从窗棂上的气孔里溜出来的,慢慢地就在屋顶的积雪中钻了个孔,然后向两边扩散。母亲总能把生活安排得那样熨帖。想象一下,一家人围炉向火,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声吹牛,是不是应了古人那句话——其喜洋洋者也?炊烟在某种意义上是村庄高高扬起的一面写满母爱的旗帜!

⑥而现在正值黄昏,年迈的母亲在灶屋里忙碌袅娜的炊烟又一次升起来了,它多像母亲年轻时水蛇一样曼妙的身姿啊!
1.文章围绕“炊烟”,写了母亲在四季的哪些活动?请按照示例,逐一概括。(4分)

春天:母亲用柴火焖土豆

夏天:母亲给我们烧豆角、南瓜和青椒

秋天:                                                                                 

冬天:                                                                               
2.品味第①自然段中的画线句,请从语言运用及情感表达角度作一点赏析。(4分)

 

                                                                                      
3.第⑥自然段中的画线句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4分)

 

                                                                                      
4.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留给你的最深印象。(5分)

 

 

                                                                                      

1.秋天母亲为父亲蒸老酒;冬天母亲为我们烧肉、温酒(或者母亲为我们准备丰盛的饭菜)。 2.比喻和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炊烟升入云空的情态,含蓄表达了母亲对儿女的牵挂(每点2分)13. 3.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尊敬、感激、惋惜之情。(答对任意两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勤劳、富有爱心、能干、聪明、贤惠。(要结合文本中其中一点作答,意思对即可,答对任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 2. 3. 4.文中的母亲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它的勤劳能干,聪明贤惠赋予爱心都在读者心中烙下印痕。 考点:记叙文阅读 本题考查梳理、提炼、概括阅读信息 赏析重点语段 作者观点、态度、思想感情 据文意拓展延伸,分析人物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7~10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成列:指摆好阵势。既:尽,全部。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陈:通“阵”,指摆好阵势。门官:国君的卫士。重(chóng):重复,再次。二毛:头发斑白的人。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间(            

②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狱(        

③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④小惠未,民弗从也。     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    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3分)。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1分)

查看答案

诗、文名句填空。(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8分)

必答题:

①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鲁迅 《藤野先生》)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 《相见欢》)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⑤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选答题: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 《游山西村》)

⑨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必有一失。(司马迁《史记》)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6分)

(1)请你探究下面文字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网站针对上题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含有一种修辞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4分)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颁出,①中国作家莫言摘取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也因此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据悉,②他的《红高粱家族》被译为20余种左右的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并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长篇小说《蛙》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修改一:                                                                             

修改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