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你以“说给 听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

请你以“说给          听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人,可以填物,抄写在答题卡上;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说给你们的故事   初三,紧张的字眼;初三,乌云遮住了天;初三,痛的初体验 初三,紧张的字眼;初三,乌云遮住了天;初三,痛的初体验 ---题记 不知不觉,又过了一个秋。这个秋天是初中的第三个秋天,也是初中的最后一个秋天,这个秋天尝尽了初三的苦和累。 中考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离不开暴风圈来不及逃。忽然之间,初一、初二的快乐时光浮现眼前,那时的自由自在肆无忌惮却已走远。 同学们,我先对你说说我们的故事。 还记得那时,我们关心的是曾经狂热的海报卖几块几毛钱;每天谈论的是某正太新出的专辑有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每天比拼的是谁知道的娱乐八卦多一点;甚至会为了谁的偶像比谁的好一点而争执不休… 可当这些画面仿佛就在昨天的时候,我们已步入初三的大门,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道门坎。现在的我们每天关心的是下一次考试何时来临;每天谈论的是某复习资料的题真的很难;每天比拼的是谁能在课堂上多学一点;甚至会为了争一道题有几种解法而争执不休…… 同学们的变化都这么大,学校当然也不甘示弱,开启“魔鬼训练” 模式。 政策一:每天上午下午都要跑步。每天围着大操场跑十圈是很累的,所以每天都能看见有那么几个偷懒分子趁老师不在的时候偷偷少跑几圈,但是如果被教导处主任逮到后果是很严重的。 政策二:每天早晨都要晨读。但是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宿舍每天早晨都能看见,有那么几个赖床分子在宿舍管理员拿着棍子靠近宿舍的时候神速地起床,脸也不洗跑出宿舍,然后在教室趴在桌子上继续睡觉。 但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况,学校的主流还是积极的,大多数同学还是拼尽全力为明年的中考努力奋斗着。 同学们和学校都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可唯一没有变的就是食堂多年如一日的难吃的饭菜。我觉得能把饭做到程度真是一大奇迹啊。最可恨的是有些老师还每天跟我们说学校的饭有营养。我想对他们说:你见过有营养的饭里还有烂菜叶生米饭的吗?可怜吃了三年这样的饭的同学们啊。 真不知道现在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伤心,值得高兴的是以后就再也不用吃食堂的饭啦,值得伤心的是可能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同学们啦。 在初三痛过累过伤心过,烦过怨过反抗过,但更多的是对同学们的不舍。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了天使。我相信无论明年同学们到了什么地方,永远都不会忘了在初三的日子,不会忘记我们的青春故事。 【解析】 试题分析: 文题一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写好半命题作文,应注意以下亮点: 一.认真审题,科学补题 要认真研究文题中提示语的要求,吃透已经出示的半命题中词语的含义,明确半命题已有内容和自己待填内容的关系,从而补出合乎语法的词语或短语,与已有半命题构成完整题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要忘了填写文章题目这一关键步骤。文题选择好了,在起点上你就高人一筹。确定文题时,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熟悉性。选自己熟悉的,你才能顺利地写下来。 (2)个性化。选自己能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从作文选中借来的东西。 (3)新视角。当你看到题目想到的第一个构思,而大多数人可能也会想到时,就应回避这个构思。运用发散思维,将你想到的新视角、新构思罗列出来,再选择。确定构思之后,运用纵向思维,对题材开掘深一点。 二.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填题时要明确所填内容与自己特长的关系,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打破思维定势,补出自己熟悉的半命题,感悟最深的半命题,自己最有把握的半命题,最容易写出新意的半命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那棵老柿树》,完成题。(共16分)

那棵老柿树

赵宏欣

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眼睛不时地望着窗外。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您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我一听,忙说:“行。”

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看样子,你很久没回家乡了吧?”我又问。

他点点头:“三年了。”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一片片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不一会儿,他转过头来满脸振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的山峦,甚至是非常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座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而自豪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就那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转地问那少尉。

少尉没有说话。我转过头一看,发现他哭了。

“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1.请从少尉的角度分别概括本文的情节。(不超过20字)(2分)

                                                                          
2.文中的少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至少三个。(3分)

                                                                          
3.文中几次提到“黄色山峦”,有何用意?(3分)

                                                                          
4.品味语言。(4分)

(1)他的表情欣喜而自豪。(为什么“欣喜而自豪”?)(2分)

                                                                          

(2)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孤独一词?)(2分)

                                                                          
5.说一说本文的标题好在哪里?(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节选),完成题。(共15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邹与鲁讧。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慢上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上矣。”(《梁惠王下》)

[注] 讧:交战。有司:与下文的“长上”都指官吏。莫之死:没有百姓为他的长官而死。疾:憎恶。转:弃尸。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百姓,百姓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反:报复。尤:责备、归罪。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语(4分)

(1)民不以封疆之界            (2)神弗        

(3)小大之                    (4)诛之,则不可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上矣。

                                                                          
3.曹刿所说的“忠之属也” 指           (用【乙】文原句回答),【丙】文中曾子所说的话,可以用【甲】文中哪些语句来印证?(2分)

                                                                          
4.【甲】采用    方式进行说理。【乙】【丙】采用  方式体现自己的主张。(2分)
5.三段文字均表现了共同的政治思想,请你结合文章探究一下这种思想。(3分)

                                                                          

 

查看答案

阅读《“黑暗童话”在毁孩子》,完成题。(共8分)

    时下,原本被人在网上恶搞的“黑暗童话”,竟成了风行的儿童读物,并且为便于阅读(可获取更多利益吧),多是注音版的。优美的安徒生童话竟成了某些人恶搞的“砧板”——最后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凄惨地被宰杀,成了盘中“烤鸭”;“睡美人”不是被王子唤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最后竟遭遇火刑,成了陪葬者……这种“黑暗”像幽灵似的在孩子们中间游荡,甚至几欲吞噬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拍案而起:决不能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一个人所具有的优良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时期所形成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儿童获得人生滋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书。像《安徒生童话》这样的童话经典,都是讲良善终归战胜邪恶,似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泛着仁爱与正义之波,这便成了人们长大的营养。而某些“黑暗童话”像汩汩的黑水,正在污染着一片片葱绿的田野。意在渲染暴力、恐怖等内容的“黑暗童话”,颠倒了正确的荣辱观,放逐了崇高与伟大的情感。面对这种被扭曲的价值观, 儿童会迷失方向,沉溺于庸俗与丑恶的泥沼。

针对“黑暗童话”的问题,仅仅依靠公众舆论对其批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拿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那些将经典视为“橡皮泥”,肆意切割,用反主流价值来吸引眼球以牟取暴利的人,需要担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王蒙曾说:“应该扪心自问,你写的作品能不能拿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不妨可以看作是对某些人的警策之语。其次,儿童书籍究竟是否宜于儿童阅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儿童接受的判断,还有赖于一个科学、专业、公共的童书评判和儿童阅读的指导体系。当务之急,是在童书出版、儿童教育、儿童公共图书馆服务等领域,组建起若干支可以有效发挥图书监督和阅读指导作用的专业队伍,指导儿童的读书行为,从而防止“黑暗童话”对孩子的侵蚀。
1.文章夫人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3分)

                                                          
2.请你简要分析第2段的论证过程。(3分0

                                                          
3.文章第3段作者引用王蒙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完成题。(6分)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分)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发现。(2分)

材料一 联想集团在招收新员工时,总是对那些拥有本科或更高学历的新人说,你们也许有比较好的背景,但在来到企业之后要先把它们忘掉。

材料二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进门后,他跟大师的徒弟说话态度十分傲慢。老禅师却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就自语地说,是啊,既然已满了,我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材料三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主张产品零库存,同样主张成功零库存。海尔每年的销售额达数百亿元,张瑞敏却从未有一丝成功者的感觉,也从不库存成功。相反,他时时处处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要求大家面对成功始终保持一种“零库存”的心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