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18分) 音乐之伴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18分)

                         音乐之伴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少年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微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你发现音乐世界其实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刻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被琐事杂事俗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情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约会。多少有点儿可有可无的意思,但若是真正割断情丝,又是不甘的。在忧伤的乐曲中,重温往昔的缠绵和恩爱,毕竟还有一种依稀的幸福感。

音乐对于老年,若不是感官麻木得不再需要,那定是摈除得很彻底很坚决的。没有音乐的老年,也许枯涩也许灰暗但也许恰是因他的内心饱满滋润,而无须依赖音乐的浇灌。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人走向生命尽头时,音乐不再是保姆也不是恋人,不是先哲更不是神祗,而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
1.音乐是有年龄的。作者用了不同的比喻来描绘不同年龄阶段对音乐的感受。根据下列提示,找出相应的比喻。(3分)

幼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此处的“包容性”具体含义是(3分):

 

                                                                            
3.作者开始说“音乐是有年龄的”,后面又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你认为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4.作者为什么认为音乐在青年时代“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请结合全文比较分析。(4分)
5.“音乐是一种流失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运用比喻来表达了她对音乐的感受,请具体分析这种表达的妙处。

 

1.幼年:音乐是保姆。 少年:音乐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老年:音乐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2.音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的选择和需要。 3.不矛盾 “音乐是有年龄的”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对音乐的感受不同,选择不同。 “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是因为在欣赏者那里没有绝对的界别,人们是以“喜欢”作为标准来选择音乐。) 4.(1)同幼年和少年相比,青年对音乐有了更多的思考、读解和领悟(2)同中老年相比,青年更有激情,也有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思考、解读和领悟音乐。 5.“用流逝的时间”形象的突出了音乐“模糊、空灵、无形无状、无踪无影、无法触摸、无法品尝”地特征。用“被曲普化的记忆”来形象地表现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在人各个生命阶段所留下的印迹。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内容和修辞两方面来分析最后写作者的感情、主题。 2.紧扣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用规范的语文术语。 3.能够结合语境,分别从为什么说“音乐是有年龄的” 不同年龄的人对音乐的感受不同和为什么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 不同的音乐在欣赏者那里没有绝对的界别两个方面来理解和组织答案,表述合理即可。 4.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把此句放在原文中去结合前后文字。 5.从词语本身上进行赏析,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思 考点:记叙文阅读 词语的含义 词语鉴赏 句子鉴赏 句子的含义 语句品味、赏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幽径悲剧》选段,完成题。(13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的鲁殿灵光。每天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这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1.根据选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燕园幽径发生了怎样的悲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第②段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划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③段中写道“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会成为伟人”,结合选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苏轼《放鹤亭记》有删节)

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陂(bēi):水田。③傃(sù):向,向着,沿着④挹(yì):通“揖”,作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4)故之曰“放鹤亭”(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月色入户,欣然起            ②绝知此事要躬

B.①升高而,得异境焉            ②风烟五津

C.①亭于其上                    ②冻风时,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其国                  ②子敬子敬,人琴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

译: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5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上阕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 (2分)
2.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5分)

班级开展“我爱汉字”的主题活动,你一直参与其中:
1.某同学的“趣解”汉字给了大家很多启发,也请你参照示例,从“梦”、“沙”中任选一个汉字“趣解”。(2 分,不要求句式一致)

【示例】悟:做事之前先用心思考,“吾”(我)就不会糊涂。

汉字:      趣【解析】
                                                          
2.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我爱汉字”主题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2分)

   此时此刻,郊区滨海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好多天过去了,正当期待已经变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同儿子一样焦虑的母亲一面往屋里跑,一面激动地喊道:“列宁格勒来信了! 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电报上只有简单几个字: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他的心欢腾地跳动起来。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画线句子“铁环”“新的武器”各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