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鞠躬 遗骸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B、狼藉 烦躁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
C、轩榭 藩篱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D、归咎 喷嚏 铸剑为犁 穿流不息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蹒跚(pán) 愧怍(zuò) 吊唁(yàn) 罄竹难书(qìnɡ)
B、嶙峋(xún) 两栖(xī) 老妪(yù )风雪载途(zài)
C、荒谬(miù)仄歪(zè) 阻遏(yè)毛骨悚然(sǒnɡ)
D、尴尬(ɡān) 潮汐(xī)伧俗(chānɡ) 在劫难逃(jié)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错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5分)
(一)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蕴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 ① (yíng)。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 ② (形容十分贵重)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二)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 ③ 。④A古树枝头系挂着的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B夕阳西下的微风,C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D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这是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令人陶醉的景象!
(1)请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上正确的汉字。(1分)
(2)请在②处根据提示,填写一个四字成语。(1分)
(3)文段一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1分)
(4)请在③处为加点字“挈”标注正确的读音。(1分)
(5)文句④处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改正。(1分)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②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校教育
③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④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⑤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⑥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A.①③⑤⑥④② B.①⑥②③⑤④ C.③⑤④①②⑥ D.⑥④②①③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冯至
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间回了几趟洛阳,他在长安已经整整九年,也许是他上左丞相韦见素的诗发生了作用,被任河西县尉。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使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忍受的职位。高适任封丘尉时,有几句诗写县尉的生活非常沉痛: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封丘作》
杜甫在长安与高适重逢,也曾经为他欣幸,因为他脱身县尉,再也用不着鞭打人民了。如今他绝不愿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困,虽然44岁了还没有一个官职,他却不加考虑便拒绝了这个任命。他辞却河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
他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后,又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这正是唐朝成立以来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与人民所受的剥削都达到前此未有的高点的时刻,随着频年的水旱成灾,人民的生活比起开元时代好像翻了一个大筋斗,贫富的悬殊一天比一天尖锐。杜甫在11月里一天的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可以说是长安九年内不断地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他一路上便把这些年的生活总括起来检讨了一遍。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如今头发白了,身体衰弱了,当年以稷契自命,如今获得的职务不过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至于他所倾向的“太阳”呢?——他走过骊山下,天已破晓,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上的华清官里避寒,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任意赐予,他追究这些财物的来源是——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而杨贵妃与杨氏姊妹饮馔的丰美,使他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饿殍,心头涌出来这千古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门内门外,咫尺之间竟有这么大的不同,想到这里,他或许会感到这个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但他当时并不知道,安禄山已经起兵范阳,而唐代的社会从此便结束了它的盛世,迈入了坎坷多难的时期。他转北渡过渭水,到了奉先,一进家门便听见一片号眺的声音,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幼儿刚刚饿死。邻居都觉得可怜,做父亲的哪能不悲哀呢?但是杜甫的悲哀并不停滞在这上边,他想,他自己还享有特权,既不纳租税,也不服兵役,如今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穷苦无归与长年远戍的人,他们身受的痛苦不知比自己的要多多少倍!想到这里,他的忧愁已经漫过终南山,弥漫天下了。
他把从长安出发到奉先这段路程的经历和感想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里边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反映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我们知道,杜甫无论在思想的进步上或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选自《杜甫传》,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长安时期的杜甫,生活贫困、求仕艰难,为了实现抱负而不得不向官员献诗。但是杜甫虽然希望有官可做,但不做什么样的官,还是有原则的。
B.杜甫生活在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时局动荡的社会中。而归途中亲眼看到统治者的荒淫和长安街头的饿殍,更是让杜甫感到了唐朝的衰落。
C.本文记述了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是如何造成杜甫一生无穷的困苦与灾难,而诗人又是如何和人民患难与共,用诗歌记载苦难的历史。
D.杜甫无论是“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心志总是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地结合在一起,大部分诗篇都充溢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
E.本文创作的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而又不作烦琐的考据。既表现了杜甫的人民性,又重点突出了杜甫的局限性,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杜甫。
2.“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一句中的“冲突”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4分)
3.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本文作简要说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