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13分)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题。(13分)

眼界与读书

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 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第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4分)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高远的眼界对于读书至关重要。(如答“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或“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也可) 2.举例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具体论证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这一观点。 3.见【解析】 “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 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 该段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论证读书(的宽度)对于(读书的)眼界的影响,强调怎样获得高远眼界,使论证更加辩证严密。 4.要点:我们不要一味地为功利而读书,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读书,树立远大的读书理想,担当起自己那份应尽的责任。 【解析】 试题分析: 1.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结尾处“我认为”显然是作者在归纳论点。 2.作者列举了周总理和冯兰芝的事例,并引用了周总理的名言有力的论证了本段的中心句,即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举例论证的作用为:具体有力的论证+观点) 3.第(3)、(4)段首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和关键句,比较两者的说法我们会发现其中含有包含关系,从内容上不难看出,第(3)段重在论证“方式方法”,第(4)段重在论证“兴趣效果”。 4.议论文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议论文的语言还很严密周到,往往无懈可击。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题干中的“你的理解”,暗示可以是个性化的理解,“联系实际” 是要你联系实际对此观点再进行评价,实际上这是一道创造性、开放性的试题。 考点:议论文阅读 考查论点 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考查对分论点的提取以及对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考查对语言的理解、认识和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题。(10分)

标题: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A、微博 

B、微博用途   

C、今天你“微博”了吗 

D、获取信息的渠道

理由:                                                                     
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2分)

                                                                           

                                                                           
3.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小惠未       ②小大之   

③公将之(        ④望其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2分)

                                                                                                                     

 

 

查看答案

诗词阅读(3分)

欣赏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3分)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诗中最能体现“万山”对溪水态度的一个词是:                。(1分)
2.诗中的溪水具有怎样的精神?(2分)

                                                                           

 

查看答案

中国梦也是个人梦。青春多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践行梦想。请写一句励志的话作为自己的青春寄语。(2分)

 

 

查看答案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能没有朋友的祝福。你的祝福如春天里的一缕清风,为我送来芬芳如寒夜里的一团火焰,为我送来温暖                                       。我将带着你的祝福,去搏击人生的风雨,拥抱绚丽的彩虹。(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