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翻开语文书,文人的悲悯情怀一次次地浸...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翻开语文书,文人的悲悯情怀一次次地浸染着我们。鲁迅祈求阿长的hún     灵能在地母的怀里永安,朱自清面对老境tuí     唐的父亲来信不禁热泪盈眶,杨绛对比自己不幸的老王心怀愧zuò     ,余秋雨对穷愁liáo     倒的老信客满怀同情。

(1)           (2)           (3)           (4)          

 

(1)魂(2)颓(3)怍(4)潦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基础题,根据拼音写出词语中要求写出的汉字。注意“愧怍”的“怍”,“穷愁潦倒”的“潦”的字形。 考点:根据拼音写汉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以下两题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声音,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生活: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音,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在我们记忆深处,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淡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2.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等词语。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5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绝句(4分)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2分)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2分)

 

 

查看答案

(8分)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者笑者(        )    来示假焉(        )

积以岁月(        )  ⑷植不可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2分)

 

 

查看答案

(12分)

(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2分)

(1)不为外人道(     )(2)欣然往(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处处之(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穷其林      与天公试比高          B、初极狭,才人    阡陌交

   C、便船        屋俨然                D、渔人甚异        水陆草木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分)   
5.你觉得文末写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有什么言外之意?(2分)

答:                                                                          

 

查看答案

祖母的葵花(10分)

⑴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①祖母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⑵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⑶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地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开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⑷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⑸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⑹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⑺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⑻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是一朵花的魂啊。

⑼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⑽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开放,开在了祖母的心窝里。

(作者:丁立梅,选自《知识文库》)
1.上文第⑵段说,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2分)

                                                                                           
2.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2分)

                                                                                           
3.从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2分)

我选         句:                                                                         
4.请你谈谈第⑵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2分)

                                                                                                                                    
5.上文第7段写到了梵高和他创作的《向日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