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限选其中3道题)(6分)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_____...

默写(限选其中3道题)(6分)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波涛如怒,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离愁别绪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主题,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则尽显与朋友作别时的洒脱与旷达。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_________,________”生动描绘了战士英勇杀敌的激烈场面,使词人昂扬奋发的报国热情跃然纸上。

(5)近两年来,党中央高瞻远瞩,有胆有识,排除干扰,洞察真相,以空前力度打击腐败行为,为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注入了新的内涵。

(6)2014年11月,荷兰王后来到充满丰收气息的大兴青云店东辛屯。质朴的村民准备了丰盛的农家宴,热情招待这位远方的客人,这情景让人不由想起了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默写的能力。其中(1)(2)题属于承接式默写,(3)(4)(5)(6)属于理解性默写,默写时,除了要记忆清楚,还要书写正确。 考点:古诗词默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习近平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请你根据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选出下面匹配不正确两项(2分)

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                    相关诗句

A.           贴春联  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 清明节        赏花灯  扫墓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 端午节        吃粽子  赛龙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D. 中秋节        赏月    吃月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E. 重阳节        登高    赏梅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查看答案

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使用字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王羲之《何如帖》         张旭《肚痛帖》             颜真卿《多宝塔碑》 

A.   楷书  草书   行书  

B.  行书  楷书   草书

C.  行书  草书   楷书

D.  草书  行书   楷书

 

查看答案

生活中,人们习惯说“再玩一会儿”“再吃一口”“再睡十分钟”……然而,当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首战失利,你是否有勇气说“再试一次”。或许再试一次,你的眼前便会柳暗花明;再试一次,你可能找到成功的起点;再试一次,你的人生或许呈现七彩斑斓。只要心中不放弃信念,收获总会来到你的面前。

  请以“再试一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要结合自身的经历来写,写出真实的自己。

     ⑵书写工整规范。

          ⑶不少于500 ,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地名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1)傅说于版筑之间(      

2)人恒然后能改(      

3)入则无法家士(       

4)必先其心志(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本文开头连用六个句子列举六个人物的事实,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其作用是什么?(3分)

4.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22分)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①段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请简要分析。(4分)                                                                              

 

                                                                             
2.揣摩第③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说说“我”害怕会发生什么事?依据是什么?(4分)                                                                              

 

                                                                             
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4分)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作用?(4分)

 

                                                                             
5.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