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小题。(11分) 文段一 汉服,曾称汉衣冠、华服等,是由衣...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题。(11分)

文段一

汉服,曾称汉衣冠、华服等,是由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它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体现了汉族的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文化内涵,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认同精神。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西周时期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周礼通过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衣冠、礼仪从此成为文明的代名词中国也赢得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此后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并普及到民众,唐宋明等各代均“宗周法汉”继承发展汉家衣冠,直到清朝因“剃发易服”而几近消亡。传承了几千年的汉服文化就此断裂,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它反映儒家礼典服制,浓缩了纺织、蜡染、锦绣等杰出的工艺美学,传承了我国的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古代记录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的文字。舆,车)里找到依据,汉服的基本形制也一度为整个汉文化圈提供了服装标准,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汉服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关键要素始终保持不变:交领右衽(即衣领呈y型),宽袍大袖,系带隐扣。一根长长的束腰,穿起来如同行云流水,空灵飘逸。

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觉醒,汉服运动由民间发起,以知识分子和青少年为主体的各地汉服组织不断建立,仅数年间百度“汉服吧”会员就已突破32万;“确立汉服为国服”、“授予三大学位时穿汉服式样的中国式学位服”进入全国两会提案;中华礼乐大会暨汉服文化节、海峡两岸汉服文化等活动影响深远,来自全国各地及旅居欧美的汉服文化推广者共襄盛举,展现华夏礼乐之美、衣冠之秀。阔别360年,漂泊的汉族儿女终于重返汉唐,著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再奏角徵宫商,谱写盛世华章!

满分5 manfen5.com

注:①襄:完成。②角(jué)徵(zhĭ)宫商:中国古琴的音阶名称,这里代指中国古典音乐。

文段二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名片,是民族文化的形象展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十分重视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如内蒙古组织专家审定《蒙古族服饰》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简称“三少”民族)民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开拓性地把标准化技术应用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上;云南楚雄州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传习所开办传承人培训班,承办云南民族服装文化节、中国彝族赛装节,实现了彝族服饰的规模化、产业化;新疆阿克苏、浙江景宁(畲族)举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广西举办少儿民族服饰大赛,展示壮族等12个世居民族的服饰和民族迎客待客礼仪……

邻国日本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方式也值得借鉴。全国各地无数大大小小种类各异的博物馆、文化馆,经常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传统服饰展览,同时辅以各类专题讲座。传统节假日给民族服饰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校和社会团体组织各种体验活动,教孩子们如何穿用和服,学习茶道、珠算等。另外,电视报刊等媒体有大量介绍民俗的节目,包括教人怎么穿用和服、制作日式料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中将这些传统文化一一渗透。

 

文段三

精神文化是服饰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它体现了民族个性,蕴含着民族精神。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保护与传承民族服饰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

一、      

一部民族的历史,是孕育这个民族服饰文化的摇篮。历史的变迁在诸多民族的服饰上留下最醒目的标识(zhì)。如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它生动地记述了其艰辛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藏族服饰中的狐皮帽子、獭皮衣裙边,传承了其先民从事游牧与狩猎的遗风;而满族的旗袍、马褂以及维吾尔族的四棱小花帽、赫哲族的鱼皮长衫等也都是这些民族最醒目的标识,是我们必须加以保护的。

二、      

现在,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服饰中,我们很容易守其形,而略其魂。结果,我们便只看见了传统的或被改革了的更加新颖的款式风格、更加斑斓的美丽色彩、更加创新的独特图案,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底蕴。服饰文化变成了外在装饰,失去了服饰的血脉,失去了文化的“根”,所谓的“继承”就成了一种形式。

三、坚守服饰文化的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各民族服饰的不同风格,都是各自民族性格的象征和文化心理的外显。如俗称“中国的小麦加”的甘肃临夏,当地的回族穆斯林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审美,其服饰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的风格,追求端庄大方、整洁雅致,在颜色的选择上比较倾向于黑白两色。男子普遍喜欢戴白帽,穿白衬衫,这是因为伊斯兰教视白色为最圣洁的颜色;妇女们喜欢从头到脚用黑衣装扮,在她们看来,黑色代表着深沉、庄重。民族的服饰文化在坚守民族特色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1.文段一首先介绍了      ,其次介绍了      ,再次介绍了      ,接着介绍了汉服的形态特点,最后介绍了汉服运动3分)
2.阅读文段二,探究在保护和传承汉服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写出探究结果。3分)

答:      
3.阅读文段三,根据内容将画线处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11字)2分)

答:      
4.结合文段二和文段三的内容,说说两个文段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3分)

答:      

 

1.①什么是汉服 ②汉服的发展历程 ③汉服的文化内涵和影响 2.①制定服饰标准,成立服饰保护和传承的专门机构。②举办服饰竞赛和展示、体验活动。③媒体加强对服饰文化的宣传。 3.一、保护民族服饰的醒目标识 二、保护民族服饰的文化底蕴 4.文段二说明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日本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的成功经验,文段三论述了我们要特别重视保护与传承民族服饰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一段,一词提取概括说明的顺序,先介绍什么是汉服,然后依次介绍“汉服的发展历程、汉服的文化内涵和影响、汉服的形态特点”,最后介绍了汉服运动。 2.仔细阅读文段二,找出写到“保护和传承汉服的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作答要全面。 3.根据第三段内容可以看出小标题是对这段文字的概括,依次来概括前两个小标题即可,句式要相近。 4.分别阅读两个文段,文段二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说明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日本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的成功经验;文段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述了我们要特别重视保护与传承民族服饰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 考点:说明的顺序 材料探究 拟写小标题 表达方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哲季羡林》,完成题。(14分)

文哲季羡林

张亚杰

①认识季羡林先生,完全出于偶然。

②1996年6月,我客居京城。一天早晨,我的朋友苏东河找我说:“我约好去北京大学看望季羡林先生,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听到季羡林的名字,我怦然心动,脱口说道:“去!当然去。”

③来到北京大学,校园里湖光塔影,苍松翠柏,那极富园林之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我们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朗润园。在花木扶疏、幽静绝尘的林阴下,一位气质儒雅、神情安详的白发长者正在漫步。他一身极普通的蓝卡其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圆口黑布鞋。东河兄说那就是季老。

④坐在阳台上,后湖景色尽收眼底,一阵轻风拂过,湖水荡漾,垂柳摇曳。稍事寒暄,便随兴倾谈。我向先生谈到他的散文:“没有真情,就没有散文,您的散文深沉隽永、大朴无华,是每个特殊阶段的人生感悟,写景、抒情、怀人、纪事,每一篇都堪称范文。”先生说:“您过奖了,一来我本身就是研究语言的,二来中国是世界散文大国,从古到今各种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纷然杂陈,散文家人才辈出,我的散文只能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而已。” 我又好奇地问:“您研究古梵语和吐火罗文,听说懂这种语言和文字的全世界也只有几个人?”季老说:“这两种都属印欧语系,我的德国老师用了20年的时间才把它读通,后来又教给了我,懂这种文字的人在英国、法国、美国都有,但人数不多。”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可以的话,让我拜在您的门下,做您研究梵文和吐火罗文的学生吧。”先生说:“完全可以,不过你得先补课,那比背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难呀。” 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先生蔼然可亲,没有一点大师的威严,和我们交谈时,像拉家常般缓缓述说、娓娓道来。这之后,只要有机会来京,我总要去先生家看望他。

⑤季老住着门对门两套房子,东边一套三间装满了各种版本的藏书。西边一套除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外,也全是书籍。就在这陋室清居,先生一灯荧然,心如秋月,把对亲友的思念、劳动人民的同情、祖国的赤诚和对生活的挚爱,化作了一篇篇不朽的华章,凝聚出一种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闪耀着独特的人格之美和智慧之光。

⑥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求他题字的人很多。一次,我在先生书房中,看到他书写的陶渊明诗句,心折于其中蕴涵的睿思和禅意,请先生也为我书写。不久,我就收到季老的两帧条幅。其中一幅是朱熹的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那字写在洒着细细银箔的宣纸上,显得古朴峻秀,极有韵致,而内容又是勉励我刻苦学习的,我舍不得装裱,一直珍藏着。

⑦1998年底,甘肃正在筹建兰州碑林,我们请季老写一篇《兰州碑林记》。几天后我如约去取,季老叮咛说:“字的行间距离你们到时候再调整,作得不好,写得也不好,献丑了。”在向先生告辞时,他要出门送我,我执意不允,在屋里向他道别,然后替他关上了门。那天刮着大风,天很冷。当我上车准备离开时,猛然看到季老由助手搀扶着已经站在台阶下送我,我的心陡然一惊,立刻让司机停车,跑下去劝先生回屋,助手说:“你赶快上车,你不走先生是不会回屋的……”一听此言,我顾不了许多,转身上车,让司机加速离开。回首望着仍在凛冽寒风中目送我的先生,顿感静穆庄严,心头一热,不禁潸然泪下。

⑧2002年11月,我又约好去看望多年未曾见面的季老。先生眉鬓霜染,清癯如鹤,举步蹒跚。我们谈到他将一生珍藏的孤本、善本等书籍和珍贵字画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事,先生说:“我做了一辈子学问,读了一辈子书,身旁仅有的就这些东西,捐赠出来大家用、大家看,我就放心了。”我问先生:“您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现在还写作吗?”他毫不犹豫地说:“写,去年底有一次突然便血达四、五次,但我文章照写不误,只要能思想,我就会一直写下去……”临别时,先生赠送我一套装帧精美的《季羡林文集》,并在首卷上为我签了名。我欣喜不已,倍感先生的情笃谊厚。文集共24卷,皇皇八百余万言。这是他耗费无数心血,终生为之奉献的事业成果和思想精华,是留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⑨回到兰州不久,在和北京一位友人通话时得知,季老身患重疾,动了手术,上次我去看望他时,他刚刚从医院回到家中……我异常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几天,兰州下着漫天大雪,天地一片迷茫,杜甫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站在古老的黄河岸边,遥望京城,临风寄意,企盼来年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未名湖畔与先生再次重逢。

(有删改)

注:①季羡林先生(1911—2009),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他的学术研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人们尊称他为“东方鸿儒”、“国学大师”。他的散文淳朴恬淡,内涵深厚,读之有如高山流水、梵钟悠韵,给人以甘之如饴的精神享受。②荧然:光微弱貌。③清癯(qú):清瘦。                                                           
1.作者在回忆季老的过程中,也写了季老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回忆

印象

随兴倾谈

关爱青年

谦逊有礼

捐赠珍藏,笔耕不辍

2.阅读第⑦⑨段中的画线句子,分析作者“陡然一惊”、“异常震惊”的原因。(3分)

答:      
3.除了选取典型事例外,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特点,请以第③⑤⑥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出师表》(节选)和《三国志》选段,完成第10-12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出师表》

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祎及(董)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允固辞不受。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

——《三国志·蜀书九》

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费)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                                                              

——《三国志·蜀书十四》

注:①领:兼任较低官职。②上疏: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奏章。③让:推荐。④翼赞:辅助。⑤黄皓:三国时期蜀汉臭名昭著的宦官。⑥匡:纠正。下文“匡”意为“辅助”。⑦拟:比划,用兵器作杀人的样子。⑧谏喻分别:分别予以劝解。⑨各尽延、仪之用:充分发挥魏延、杨仪各自的才能。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意思。(4分)

(1)志忠纯                    虑:       

(2)补阙漏                    裨:       

(3)赐爵土以褒勋劳            宜:       

(4)延举刃拟仪                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悉以咨之                    翻译:       

(2)下则数责于皓                翻译:       
3.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事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知人善任。(4分)

答:       

 

查看答案

填空(共10分)
1.默写(4分)

(1)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

(2)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刚刚在青少年书法大赛获得一等奖的小李同学,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翰墨     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那一幅幅笔法秀逸、气韵生动的作品使他坚定了     “更上一层楼”的决心,他相信自己只要有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     神,也能像“望岳”时的杜甫一样“              ”。
2.名著阅读(3分)

        《水浒》采用   ①   的链式结构,前40回“串珠式”地讲述了一个个相对独立、自成整体的英雄故事。如九纹龙史进渭州寻师,小小茶坊打听消息,引出了   ②   (事件)后亡命江湖的鲁提辖;及时雨宋江沧州避难,柴进庄上踏翻火锨,引出了景阳冈打虎后名震阳谷的   ③   (人名)。一个个好汉如同一道道急流汩汩向前,终于汇合成声势浩大的英雄大聚义。
3.一篇成功的作文,应该具备哪些特色呢?请阅读连环画,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每空用4个字回答)(3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1.一天,神武将军请欧阳修等人为新落成的驿舍各写一篇记文。尹师鲁只用了380字,并且叙事完备,结构严谨。欧阳修却用了500字。

2.他登门求教,与尹师鲁长谈了一夜。第二天他重写了一篇,比尹文少了20字,而且更精彩。尹师鲁赞道:“你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啊!”

3.勤奋和虚心,使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散文哀乐由衷,情文并至;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词作则清新自然,感情真挚。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4.他的作品都具有充实的内容,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这种效果决不是只说空话就能达到的。

5.后来,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有些考生喜欢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他坚决不予录取。而苏轼、苏辙、曾巩则是从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6.他晚年还经常修改以前写的文章。妻子说:“自找苦吃!你又不是小学生,还怕先生生气吗?”他回答:“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啊!”

 

            启示一:         启示二:           启示三:      

 

 

查看答案

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

①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对联  A   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后历经北宋、明、清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言简意,意蕴丰富,雅俗共赏。它营造出来的诗化的围像阳光一样,照进每一个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一些古镇,我们看到的民间对联,虽然在格律上不那么讲究,但切合百姓实际,与古镇的环境  B     C   。比如一个作坊的对联“打金打银打世界  染山染水染江山”,看了就不由得喜欢,喜欢里面透着的那种粗和豪气。

古往今来,对联一直被誉为“诗中之诗”,蕴含其中的修辞魅力令人称奇。不少妙联的创意都直接与汉字有关,或利用字形,或利用字音,或借助字义,巧妙构思,形成佳对。我们把这种艺术手法称为“汉字修辞”。其中有这样几种:一、析字,分为拆字和合字两种。如拆字联“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上联拆首字“闲”为“门中木”,下联也对应地拆首字“思”为“心上田”。又如合字联“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上联合“少水”为“沙”,下联也对应地合“是土”为“堤”。二、嵌字,即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巧妙嵌入有特定意义的汉字、历史典籍或人名掌故等。三、异字同音,即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对联中。四、回文,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倒读。这些“汉字修辞”的运用使对联具有组合精巧、构思奇特、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其他修辞手法的魅力也令人拍案叫绝。如以下几联:【甲】郑板桥故居联“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乙】固原六盘山联“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丙】桂林阳朔联“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丁】明代学者胡居仁自勉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都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拓展了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情趣。

【链接材料(异字同音联的故事)】

一天,苏轼带着小他两岁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有“神童”之称的苏轼来了,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  A   ”老道连连称妙。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  B   ”苏轼和老道听了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zǎi  ɡāi   fēn    kuànɡ      B.zài   hé    fèn   ɡuǎnɡ

C.zǎi   hé    fèn    kuànɡ       D.zài   ɡāi  fēn   ɡuǎnɡ

2.阅读第①段,根据语意,在横线A、B、C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家喻户晓  相得益彰   显然比某些文人某些不接地气的创作的对联更能打动人心

B.家喻户晓  相辅相成   显然比某些文人创作的某些不接地气的对联更能打动人心

C.源远流长  相得益彰   显然比某些文人创作的某些不接地气的对联更能打动人心

D.源远流长  相辅相成   显然比某些文人某些不接地气的创作的对联更能打动人心
3.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对下列对联中“汉字修辞”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分析:上联拆“冻、洒”二字,下联拆“切、分”二字,在拆字的同时,又巧妙营造出“冻雨洒窗”“切瓜分客”两个情境,实属难得。

B.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分析:综合运用了拆字与合字的方法,上联将 “妙”字拆为“少”“女”,下联合“言”“者”为“诸”,一拆一合,相互映照,别具情趣。

C.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分析:这是一副典型的回文联。“天然居”是北京的一家酒楼,“云隐寺”位于杭州。上联与下联都可顺读、倒读成文,并兼顾对仗,堪称佳作。

D.素园陈瘦竹  老舍谢冰心

分析:这是老舍先生精撰的一副名联。素园指韦漱园,近代著名翻译家;陈瘦竹是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联中“陈”、“谢”既是姓氏,又可作动词:“陈”为陈设,“谢”为致谢。该联构思精巧,既有嵌名之趣,又不失双关之妙。
4.阅读第③段,对其中四副对联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联赋予春风、夜雨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轻柔、温暖、悦耳,春雨的细密、迅疾、清凉。

B【乙】联用“三千丈”、“百二重”的夸张表述,突出了六盘山山峰的高峻和形势的险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C【丙】联把宛转回环、清澈碧绿的江流比作“青罗带”,把平地崛起、如莲似笋的山峰比作“碧玉簪”,形象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D【丁】联上联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如果有恒心,不必每天起早贪黑;下联说一时勤奋、一时懒散是最不好的,从正反两方面突显了治学要持之以恒。
5.阅读链接材料,根据故事情节和对联的知识,在横线A、B处依次填入合适的下联,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花能如荷花雅   何叶能如荷叶圆    B.何叶能如荷叶圆   何花能如荷花雅

C.何水能如河水清   何叶能如荷叶圆    D何叶能如荷叶圆   何水能如河水清
6.校本课程《走近楹联》开设后,同学们读联、背联、赏联,尽情感受楹联文化的魅力,享受学习楹联文化的快乐。在一次“走出校园,广阔天地学楹联”的活动中,老师请同学们用一副对联说说学习楹联的收获或体会,下列回答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A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

B.书香校园厚学养    楹联文化润心田

C.行尽百川才晓江河之美    读破千联方知语言之奇

D.人间百益,不及读书半分妙    尘世千好,未如品联一段香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成长路上,有花团锦簇,也有断壁残垣;有星月满天,也有狂风骤雨……

        这一道道风景让你历经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泪水与汗水……但每经历

        一处风景,你就会拥有一份宝贵的阅历,人生将会多一份精彩。请以“路上

       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

题目二:请以“              给我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在

        横线上填写“友情、阅读、父亲、篮球……”)

    要求:(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